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2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12.
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高等工科机械专业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专业教材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系统性改革.加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专业性和适应性,在“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高素质、有特长”上下工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重理论、强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使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四季的循环往复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幼儿园教师很容易把认识四季的活动简单地当成是一种自然常识教育。这样,在设计有关活动的时候,也主要是在孩子的认知领域做文章,把每个季节的天气、植物、动物以及由此决定的人的衣、食、住、行等,用不同的方法介绍给孩子,让孩子注意和了解。这种以认知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自然常识为主要内容的活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针对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招生、育人、培养质量等问题,建议通过完善贯通培养的顶层设计、健全贯通培养的保障机制一体化设计贯通培养方案、以职业资格衔接和1+X证书制度的落实等措施推动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信息时代到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师生关系须重新予以审视和解读。构建民主、平等、尊重、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且对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分析,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本文对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人类需要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新的能源。为积极响应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利用人体机械能进行发电的装置——多功能发电鞋底。这种发电鞋底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发电,所发出的电能可供小型电子设备充电,同时还具备照明以及增加人体运动量的功能。该发电鞋底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新荣  李腊君  成晓燕 《教师》2010,(30):14-15
新教师培养是高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目前高职学院新教师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现状,探寻科学、适宜、有效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对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高等学校肩负着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必须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和谐班级的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和谐高等教育的构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理论基奠进行了简要描述,提出建设和谐班级是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并时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新荣 《新高考》2010,(5):111-112
在生物习题中,有些题目设问相同,但情景略有差异,或图形略有不同,使得这些题目解题过程、所用知识和最后结论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抓住这些“点滴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便可克服解题中的思维定式,增强应变能力,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下面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