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在新闻竞争中,有些基层通讯员的稿路越来越窄了,与记者同挤一班车,抢新闻总处于下风.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变思路、拓稿路是一种明智选择.只有拓宽投稿渠道,才能充分发挥通讯员身在基层、生活在群众中的长处.近些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稿件质量和采用率明步提高.……  相似文献   
22.
掐指算来,到2007年12月,我已经坚持写作40年了。从部队到地方,尽管岗位多变,工作单一,生活圈小,但坚持写作生活的状态没有变。  相似文献   
23.
24.
业余报道,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职业形式,是相对于媒体专业记之外那个群体,说白了就是用工作之余为媒体写报道的人。  相似文献   
25.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26.
近日,我收到今年第5期<新闻三昧>,阅读中发现一篇<懒人当不了通讯员>的文章.竟然与我5年前发表在<湖北日报>(2004年10月7日第10版)上的文章同题,仔细对照原文,除了署名"陈连华"以及文末"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几乎没有一个字是陈连华的.如此笨拙地一字不落地全文抄袭,实属罕见,让我非常震惊.下午我便给北京<新闻三昧>编辑部打电话,举报了陈的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27.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28.
一个基层单位的通讯员,由于生活在有限的天地里,认识和观察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象记者那样“满天飞”,了解和熟悉全局。大都是从所处的本地区、本单位去寻找材料写稿子,长期站在“点”上看问题,就难免“坐井观天”。记得我在部队初搞报道那阵子,看到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一有冲动就立即着笔,结果都落了空。  相似文献   
29.
“祝你写作快乐”——一位曾在部队一起工作的老战友,每年春节都要在寄给我的贺卡上这样写着。  相似文献   
30.
案头上,放置着蔡常维寄来的新作《写作漫谈》。这是我读到他的第四本书,前三本是他的杂作品集,这是一本谈杂写作的书,是根据他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讲话稿整理,由中国联出版社出版。老蔡是一位多产的军旅作家。1964年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携笔从戎,当过排长、新闻干事、军区报纸和杂志社编辑、主编和社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