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23篇
科学研究   9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陈显想 《快乐阅读》2011,(18):77-78
教育是兴国的根本,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祖国四化建设。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存在了一些不良的学习心理,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关注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这些不良心理。本文研究了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类型,并提出了班主任该如何帮助学生调控不良的学习心理,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相似文献   
22.
胡明 《考试周刊》2011,(6):80-81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忽略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23.
蒋玉想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4):113+115-113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现实世界的真实系统,学生可以进行机械设计、零部件建模与整体装配、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可以虚拟特殊领域的实验,如化工爆破、电力系统的极限运行状态等现实难于进行的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使得人口和土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之土地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渐渐显现,保护土地资源不再继续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眼下急需解决的矛盾,落后的土地管理技术是造成该项事业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安全技术是产品设计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安全技术理念与安全素养是工科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工程训练中引入安全技术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安全理念教育;建设安全技术实验室,构建安全技术实践平台,实习车间机器设备采用安全保护装置,提供安全技术应用范例;开设安全技术实习课程,由学生进行产品的风险分析与安全设计,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素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6.
本文主要论述了数控车削加工中应用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结构,并通过具体实例演示了数控车削加工具体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27.
28.
物联网技术     
主要从物联网的概念、特征、体系结构、物联网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及物联网的应用几个方面介绍了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29.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要求各专业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了真正了解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程度,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效果,利用ASP技术设计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  相似文献   
30.
在陈独秀的政治历史上,"托派"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但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历来的政治结论大抵相同,但涉及这个"问题"的具体史实与征信文献却大都语焉不详。陈独秀从受托洛茨基思想影响到组织上参与"托派"活动,几经波折,一度联合"托派"诸小团体并领导统一后的"托派"全国组织,最后与"托派"核心组织人事、政治思想路线渐行渐远,最终分手。对这一过程作翔实而清晰的历史耙梳,有利于我们从学术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学学理的分析,进而搞清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