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神经医学对许多脑神经病例的全新解释对传统的审美趣味培养理论提出了挑战。医学科学家对人的大脑结构与审美反应的深入探究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艺术现象提供了生理基础,即人的审美经验的本质是生理性的本能反映,不同的大脑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能力。人的审美趣味尽管具有先天构成上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对审美趣味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后天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2.
从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入手,通过考察当代大学美育和德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大学生审美趣味下降、道德理想滑坡、独立人格缺失的原因,分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美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美育代德育”的素质教育观,并深入论述了“以美育代德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最后还提出了加强大学美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3.
视频文本是粉丝圈的符号游戏场,也是粉丝自恋情结的艺术表达.由于沉迷于对象崇拜,他们具有敏锐的嗅觉,适切的故事素材与已有的认知框架、情感态度发生碰撞,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粉丝通过对原视频符号的解构与重组进行二次创作,意义编码带有浓郁的粉丝意志,其自制视频流露出粉丝群集体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视频文本也是粉丝自我精神赋权的形式,从而构建出独特的粉丝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4.
炫富性新闻是指媒体对人们非理性的炫耀性消费或奢侈性消费行为,以及与金钱、财富、富人生活、上流社会众生相等内容相关的新闻进行的报道。这类新闻的本质是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遵从,它的催眠作用会制造虚假繁荣,同时也掩盖了财富的本来面目。不但如此,这类新闻因其过多宣扬富人的豪奢生活,还容易形成社会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敌视,产生社会性的仇富心理。因此,媒体应当以社会责任理论为指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5.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学对当时国内混乱的言论界感到了巨大的不满,为此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来创建言论的公共空间,介绍有关新思想,新观点,以期引导社会,规范批评秩序,但他们的努力却失败了,本主要是通过陈西滢这个个案,考察了围绕在《现代评论》周围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开创批评空间的努力,剖析他们这种努力之所以失败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6.
我少年时代生活在一个又小、审美必须是纯粹的,不能有功利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又封闭的穷山沟,又正值一个少儿目的,否则就不会有纯粹的审美但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只好送他读物比较匮乏的年代,读的最多的愉悦了。但是今天我并不从纯粹去学裁缝。这样的工作和小皮尔就是已经少皮没毛的《地道战》、的审美教育角度来谈《丑小鸭》,的理想相差太远了,他很心灰意《地雷战》和《南征北战》之类的连而是用一种非审美的、而且是充冷,甚至想到了自杀。皮尔给当时环画册,我全部的小伙伴就是在相满了功利色彩的角度来析读这篇有着“芭蕾音乐之父”…  相似文献   
27.
一 <现代评论>的创刊 民国十三年(1924年)12月13日,一本名叫<现代评论>的杂志在北京大学创刊.<现代评论>是由当时两个影响较大的编辑群体太平洋社和创造社合作创办的.  相似文献   
28.
政府信息公开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公开是一个法治国家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工作从1999年开始着手,历经8年,终于出台了。2007年4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92号国务院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相似文献   
29.
据报道:2007年1月9日,在《中国贸易报》山西站"试用"仅半月左右的"专题部主任"兰成长,被大同市浑源县一私营煤矿主指派的人打成重伤,送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媒体对法官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往往与法院的宣传背道而驰,法院建构的是“司法公正”“廉洁为民”的法官形象,媒体则更多地关注法官的负面新闻,如“法官庭审睡觉”“法官醉酒开庭”“精神病法官出具无罪判决”等。不可否认的是,法官队伍里确实存在个别法官违法违纪的现象,但部分媒体热衷于对法官进行负面报道,通过其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影响受众对法官形象的认知,导致了法官形象难以受到大众认可。因此,从媒体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法官形象的构成以及挖掘法官形象不佳的原因对于重塑法官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