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茱萸 《出版广角》2015,(4):37-37
在东京逛古本屋(旧书店),除了不少用日文撰写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著作,还经常能碰到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内地出版发行的文史类书籍,犹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等老牌出版社出版的经典版本居多。这些书中的大多数,都是当时出版后直接被日本的书店进口过来、库存至今的,大部分并未进入流通渠道,触手如新。  相似文献   
12.
正开春后,南风天即将驾临的气息笼罩着整个江南,眼看湿气渐重,又到了晒书的时节。古人说晒书,只不过是一个风雅的比喻(见《世说新语》及清代诗人朱彝尊故事,指学养丰富之人仰卧曝晒于日光下,谓之"晒书"),而如今为了防潮,我们的晒书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除湿护书行动。在这项行动中,翻出深藏箧中的几册许久未亲近的线装书,倒也勾起了我下一番议论的兴致。  相似文献   
13.
用多少年可以将词语打磨得瓦亮当我们深知生命的单薄。如浅草般能轻易地没在时光悬崖的缝隙里于是有人开始提及往事,说到散落的部分词语和夜风里语气的每一次停顿清水滑过肌肤,夜风很冷我把词语堆成某些形状抽象的部分失去了温度放在清水中央,等待它们变得干净或者蓬松、柔软在洗第二次的时候,注意不要太用力它们的颜色开始变淡,词语们开始走向透明,你深知这透明中连接着怎样一个空间如果不是太苛刻,你可以把它们串成一串,挂在脖子上并试图想想今天我把词语洗了两遍的样子叙述、情绪你可以看到很多重复的感情出现在诗歌中,很多熟悉的场景在…  相似文献   
14.
星辰     
将悬挂作为一种永久的状态,隔世就凭借这星辰认取原来的路途(其实天上地下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颜色)天幕缓缓升起,唐人的诗句大开大合而李义山却说,昨夜星辰昨夜风呢隔着三米开外的距离,我冲毛边纸投去淡淡的一瞥,看看它渐渐走向明暗相间的薄暮用年龄砌一堵墙,我已经砌到第18块砖了每砌一块,就镶上一颗星(它是温热的)同时在上面刻上象形文字让渐进的脚步融化满地的玻璃,和星辰遥望漫天的阵营撤去之后,我们只有低着头颤巍巍地踏出每一步,并穿着厚底鞋仗着敏锐的听力,接受咔嚓的破碎声看着这种声音怎样和高挂的星辰巧妙地配合星辰@茱萸…  相似文献   
15.
阮方潇 《成长》2006,(8):26-29
我和阮方潇见面的地点是在一家咖啡店,旁边是一家名牌裤子专卖店,不停地有女孩拎着购物袋出来。阮方潇说那曾经是她最不敢进的一个地方,因为裤子是最能显示女孩体形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那天,苏小囡像个唧唧喳喳的小鸟. 苏小囡排在5号窗口前的队伍里,她回了两次头,都是为了看身后的张林生,他和苏小囡已经拉了很大的空隙,苏小囡每次回头,他都退后一步.  相似文献   
17.
2015年9月的某一天,诗人小庄在微信朋友圈里贴出了一首题为《问答》的诗,让大家猜猜那是谁的作品,并提醒了我去看.诗只有寥寥十行,繁体铅字印刷,在语体方面,似乎并没有沾染时下的风气,综合来看,应是民国期间出版诗集中的一首.我猜不出作者,在网络搜索了一圈,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茱萸 《出版广角》2015,(7):40-40
我曾将古今中外不少谈藏书的文章汇集在一块,开了个帖子贴在豆瓣网上。这堆文章里有不少妙文,早的如见载于史籍之隋代牛弘的《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以及宋人李清照撰写的《金石录后序》;晚近一点则有黄宗羲的《天一阁藏书记》,以及袁枚的两篇短文《散书记》《散书后记》等。我给这些文章加上了不同的副标题,以点明它们所关涉的真正主题,譬如牛弘那篇,就是“他提及书籍的五种灾厄”,而袁枚的那两篇则是“起灭无非缘,聚散不关情”。在我看来,这些文字全部关乎对书籍收藏和失散的执念、嗟叹或(故作)旷达,在出版尚未迎来工业化(更遑论数码化)进程的时代,书籍意味着某种只能为很少一部分人享用的资源,在时空中进行着艰难的传递。这得失心背后牵扯的其实是对文化传承的关切。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购入一册商务印书馆2012年出版的《古罗马宗教读本》,该书收西塞罗、维吉尔、奥古斯丁等人拉丁语原著数十篇,我将之兼作拉丁文教材用。说来有趣,影响近世文明进程极为深远的约翰·古登堡,在1450年印制出的标志着其活字印刷术已进入实用阶段的著作,便是一部拉丁语文法书。这距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中国人毕昇基于雕版印刷工艺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已达四百余年之久。记载这件事的毕昇同时代人沈括在  相似文献   
20.
我的朋友、同辈台湾诗人廖亮羽夏天在巴黎待了一个月,最近从法国飞到上海,打算在上海待几天后再飞回台北。我们上次相见是在四年前了,这一次,她想在上海好好走走,于是我们从初秋的崇明岛回到市区后,我又陪她逛了号称“现代文学重镇”的虹口区多伦路。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带是茅盾、叶圣陶以及丁玲、冯雪峰、柔石等左翼作家的聚集地,而鲁迅当时在上海的家,也坐落于这条路附近的景云里。如今那里尚存左联会址与纪念馆,不过这只是一种浮于地表的标志物,而如今时不时出现在街上几家书店里的民国版新文艺类书籍,或许才是当年蓬勃生气的一份留存和见证。这一次,我遇到的是一册精装的《小品文选》,梁遇春译,为“自修英文丛刊”之一种,北新书局1930年初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