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4篇
教育   4418篇
科学研究   742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381篇
综合类   199篇
文化理论   41篇
信息传播   79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410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404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435篇
  2009年   378篇
  2008年   452篇
  2007年   443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41.
宜春市城区下伏基岩几乎为可溶性灰岩或含碳钙质泥岩,因此岩溶洞隙及其伴生的土洞和特殊岩土“白泥”(含碳钙质泥岩风化产物)是城区建筑地基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142.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社会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规律。产教融合是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互联互通、紧密协作的融合发展过程,是社会各领域要素相互渗透、交叉、协同基础上的异质性、互补性融合。依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和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型,在社会大融合环境、产业融合、科教融合等广泛社会实践基础影响下,深化产教融合需要通过实施组织治理、协同创新、合作联盟等机制,才能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3.
4-氨基吡啶树脂吸附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 4-氨基吡啶树脂在HAc—NaAc体系中对铜的吸附及解吸的行为 ,结果表明在 pH=2 .63时 ,树脂对铜的吸附最好 ,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 =7.48× 1 0 -5S-1,其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 1 8mg/ g树脂 ,用 0 .1mol/L、0 .5mol/L、1mol/L、2mol/L、3mol/L、4mol/L的HCl作解吸剂 ,均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4.
三年来,我们一直把电化教学做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幻灯、录音已在语文、数学、常识、音乐等学科中普遍采用。仅上学期全校二十九个教学班就上电教课四百五十节。我们尝到了电化教学的甜头,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4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北省普通高校教职工体育人口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教职工体育人口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为有关部门制定我省普通高校教职工体育人口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6.
教师行为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课程论和教学论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实践品性不足的倾向。这种倾向既是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标志,也为课程与教学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近年来,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增强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品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教师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教师行为研究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研究,成为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7.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实例,某老师接到一个新班,与小学生刚接触不久,就很受学生的欢迎,身边时常有许多可爱的孩子围着。这位老师怎么会如此受学生欢迎的呢?原来,是他(她)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对初次相遇的人或事物所获得的印象。虽然“第一印象”是一种短期印象,但它往往会成为定势,并影响以后的长期印象。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将“第一印象”作为与他人交往的依据。为什么“第一印象”对小学生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因为,小学生情感色彩浓,但知识贫乏,缺乏对人的客观评价能力。因此,他们评价、衡量一位新老师的好、坏,几乎完全依赖于”第一印象”。谁能做到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谁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见,树立教师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接新班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来说,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而对那些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则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树立教师良好的“第一印象”呢?通过实践,我的体会是:可以从以下五个“第一”入手:  相似文献   
148.
分析了电流场模拟电场的实验原理、常见故障及原因,强调了做该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9.
一、跳过空格,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答题前,跳过空格,通读一二遍全文,力求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个基本了解。也就是说在阅读时要把握整体,注意语境和局部流畅。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不要因为一两个单词记不住或认不得就着急起来,思想要放松,很多单词从上下文的推断中就可知道其词意。其次,要善于抓住最能表现文章中心内容的关键句子、词语(如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理解文章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态度。一般情况下,本试题的首句是完整的,是交待背景的,突破首句有助于把握大意,理顺思路,而结尾几句,则是对文章的总结或作者观点的表明。 二、分析结构,判断成分,确定词性,推断选项。 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按前后顺序对试题的测试部分(即文中空格)进行语法分析,所缺的是什么词,起什么作用,同时观察对应备选答案的情况;从句子的意思上去验证该用什么词类、什么形式填空才正确,比如若选项是动词,要首先搞清是谓语动词还是非谓语动词。如果是谓语动词应先根据上下文或句子本身确定它的时态、语态、语气形式以及它应与主语在人称和数方面的一致。如果是分词、动名词、不定式则要从它在句子中的功能以及与它的逻辑主语的关系(是执行者还是承受者)去考虑它的时态与语态。若选的  相似文献   
150.
学校中层管理者的角色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层管理者在学校运营过程中,始终处在“兵头将尾”的位置。除了要履行上传下达的管理职能外,中层管理者还要不遗余力地宣传校长意图、落实组织计划、激励员工执行,并在不断“深化、优化、细化、序化”各项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基层进行规范化、具体化管理。“领会上头,教会下头,摆平外头”,中层管理者是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增强工作执行力的关键所在。如果中层管理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会对学校的管理和决策的执行带来很大的阻碍。中层管理者大多数是来源于基层普通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是由于在工作中教学业务娴熟、技能超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