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赵兵 《中华武术》2006,(8):12-12
蹲踞式跳远,是田赛跳跃项目之一,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部分组成。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笔者将动作要领编成口诀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
在党报日趋讲求可读性的今天,党报社会新闻“如何区别于晚报、都市类报纸”、“如何在这一类新闻中发挥导向的旗舰作用”、“如何处理好与党报传统新闻的关系”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笔者仅以《河北日报》近期新辟社会新闻专栏中发表的几篇读者关注度较高的稿件做一点浅析。 今年8月15日开办的“社会之窗”,为《河北日报》重要新闻版(第二版)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刊载社会新闻的专栏。稿件全部由总编辑及主管副总  相似文献   
23.
良师益友     
短短几天我们收到百余篇热情洋溢的征文,每一篇文字都承载了体育教师的人生经历,饱蘸了体育教师的敬业之情,我们被深深感动了。编辑好难取舍。于是,决定改变原来的编辑计划,以摘录的形式选登。我们将读者与《中国学校体育》“不解之缘”的倾诉、视《中国学校体育》为“良师益友”的真挚表白和“我爱我家”的贴心话,以及对《中国学校体育》的期待和勉励,作为出版150期的纪念。由于征文时间很短,还有很多老师没有尽意!或许这些由衷的话语也是您的心声,这些酸甜苦辣也是您的故事,能给您带来情感的共鸣。安徽黄山深渡中学的周良华老师说:“我的背后有你默默的支持——《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全体编辑的心里话是:“我们的背后有您默默的支持——全国的体育教师。”正是有了体育教师的支持,我们不畏苦痛,从沿海到高原,从城市到偏村,采集一线的素材;我们字斟句琢,从政策理论到教学训练,从专家著说到一线妙想,精心选优。为了读者——我们的责任。为了读者——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150期,你我共同走过。下一个征程,我们继续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24.
25.
为贯彻落实国家以及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7月23日-25日在合肥举办了安徽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11版)暨新教材远程培训会。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贵亮、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谭华教授、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潘绍伟  相似文献   
26.
赵兵 《云南教育》2008,(24):42-42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课程评价视为教育结果或课程计划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教育评价科学化进程中,目标评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它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也因为教育体制和升学压力的关系,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甚至家长、社会也将目标取向的评价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介绍了东北大学图书馆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试点的目标、特点及实施办法,总结了改革的成效及不足。对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用人机制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8.
赵兵 《图书馆学刊》1999,21(2):32-33
本文介绍了东北大学图书馆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试点的目标、特点及实施办法,总结了改革的成效及不足.对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用人机制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9.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30.
赵兵 《现代语文》2009,(9):95-97
在语言使用中, "否定"是对现实或意愿的否定性表达,是习见的一种语法意义,存在于各种语言与方言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所使用的否定词及否定表达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安徽无为蜀山片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方式既有普通话的共性,同时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此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