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7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端记者、编辑的饭碗,常遇到一个头疼的事儿,就是“关系稿”。弄得不妥当,会使你“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像人”。对此,笔者真是有说不出的滋味。“关系稿”一般来自几个方面:首先,自己身处这个凡人世界,除了父母兄弟儿女,还有上级、同事、同学;还有同乡、亲友、师长。这些关系名正言顺,充满着友爱与温馨,他们见“自己人”在  相似文献   
32.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33.
也说“明目张胆”“明日张胆”,始见于《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其意原是指有胆有识,敢作敢为。而现在则形容为某某敢于大胆、公开地干坏事而无所顾忌,一般均作贬词用了。究其实,“明目张胆”四字正是集中地概括了胆与识的辩证关系。明目者,即有眼光、有见识之意也。如果是盲目而张胆,“盲人骑瞎马”,则势必走上“妄为”  相似文献   
34.
端记者、编辑的饭碗,常遇到一个头疼的事儿,就是“关系稿”。弄得不妥当,会使你“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像人”。对此,笔者真是有说不出的滋味。“关系稿”一般来自几个方面:首先,自己身处这个凡人世界,除了父母兄弟儿女,还有上级、同事、同学;还有同乡、亲友、师长。这些关系名正言顺,充满着友爱与温馨,他们见“自己人”在报社当编辑、记者,拍胸脯说:“我某某在报社,这稿子保险登!”其次,“关系户”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
在一些报社内部有一种说法叫“自留地”,所指为何?就是某些“责任编辑”把自己掌握的一块发稿地盘据为已有,他可以尽情地充分地利用这块“自留地”,“栽种”“自己的菜”,别人休想在他的“地”里打主意,即使有最好的“品种”央他求他“栽”几棵、“种”几粒,都休想做到。有例为证,某市报办了一个《星期刊》,花花绿绿不去议论它,只要看他们每期的作者,差不多期期都是几位“责任编辑”。他们的大作,占的篇幅又长又大,一版登不完还要下转二版,其标题格外醒目,名字所用的字号也比其他作者的名字突出一些。对此,读者当然要持反对态度了。但你反对你的,我有“权”你也奈何我不得。长此以往,不容讳言,这样办报一定会失去读者的信任的。  相似文献   
36.
现在,许多报刊为“打开局面”、“扩大影响”,办起了《星期刊》或《增刊》,大多数也是办得比较好的。但有的《星期刊》和《增刊》却刊登了一些庸俗的、病态的情趣。有一市报去  相似文献   
37.
前不久某市出了一件新闻,有两个冒充市报和市电视台的“记者”在大庭广众之下原形毕露,那副尴尬狼狈的丑态让人啼笑皆非:一张张印制得漂亮的“记者名片”、“记者证”,和我们使用的几无二致,那没装胶卷的照相机比我们使用的还高级。真难想象,就凭这,他们竟出没于茶楼酒肆、大小企业和一些会议之中长达数月之久,除了吃喝玩乐,还骗取了一些“广告费”、“赞助款”、“专版专栏协办费”。在现场,有不少围观群众发出议论,有的说:“看这两个骗子的‘行头’像真的一样,怪不得屡屡得手。”有的说:“如今新闻单位有的人作风也不好,难…  相似文献   
38.
每天,新的报纸一出来,在本报的评报栏前,就会围着一堆人。有记者编辑,也有通讯员和来报社办事的,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评头论足。那气氛,那场景,确也热闹。 这地方显然成了报社的一大景观。笔者每每伫立在这评报栏前,默念着一个个跳动的墨笔字,总要生发出好多好多的感慨来。 评报栏自然算不上什么新事物,各家报社都有,只是评的方式不同,兴衰现象各有差异而已。每天报纸  相似文献   
39.
寻找农民     
当我读着新华社老记者、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冯健同志洋洋万言的《中原“金三角”纪行》,很是激动,很是兴奋,也很是不安。老记者老前辈有他们地地道道的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作风,好精神,是表率也是楷模,所以激动和兴奋;不安的是,象他们这样的记者现在似乎不是很多,真正从脚板底下来的新闻似乎也不是很多了;特别是从广阔的农村,朴实的农民哪儿来的。看一张报纸,往往要去寻找农村,寻找农民;有的报上虽有农村、农民,一般也是“大路货”居多,缺少农民的声音,更缺乏农村中能打动人的新闻。 中央级农民报纸,有家大报有农村经济专版,地方报纸同样有农民之友、农村新事、村边地头之类的专  相似文献   
40.
要把一张地市县报办好,最伤脑筋的恐怕是处理“向上”和“向下”的问题。50年代,我在湘潭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当记者、编辑,嗣后到湘潭市委的《湘潭日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听人议论颇多的一条“经验”,就是两眼必须“向上”;上边说什么,你写什么,上边没说的,你千万别动那个心思。当记者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跟市长、市委书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