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51.
2011年第四季度,美国媒体对中国房地产情况作了较多的报道。我国《参考消息》也编译了这些报道。对照这一组房地产报道的新闻原文和译文,我们发现编译过程中存在着对原文的删减与增添现象。从互文性理论看来,删减是因为原文中的背景材料已存在于中国读者的"前文本"中;而增添,则是互文限定策略,通过互文性作用努力限定语义,避免出现理解误读,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2.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魅力所在,同样也是工作性报道的魅力所在。要体现出工作性报道的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①深入基层,情系群众,将报道聚焦在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上;②从群众需求的角度入手,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供一种百姓视角的解读;③表述上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53.
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导致负面社会影响。对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的治理,一方面可以建立富有弹性的常态他律机制,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非规范行为进行问责治理;另一方面是从理念与操作两个层面加强传媒自律,主动规避非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54.
冷热媒介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麦克鲁汉关于媒介冷热划分的理论独树一帜,曾经引起各种争论,对不同媒介的所属也存在诸多异议。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虽然有些怪异,但也给我们正确理解传播提供了诸多借鉴意义;关于冷热媒介的划分,可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新的视角;在传播效果分析上,冷热媒介的划分也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55.
评论界总爱给一些小说授与“诗化”的勋章;一些小说家也常为自己的作品套上诗的灵光圈而殚精竭虑。小说中有诗无诗,那是检验作品的艺术质量的一个高层次的美学标准——类似这样的话绝不止出自少数人之口。这种提法比较笼统。我认为,小说诗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存在三种基本形态。它们的美学价值并不等同,对小说艺术的发展的作用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56.
辛亥革命前后,我国已经出现了深度报道。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深度报道一直被划分在通讯的范围之内。19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7年以后,深度报道开始兴盛。但是文体划分标准的不同以及文体和报道方式之争,使得深度报道与通讯的界限一直模糊不清。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文体长期未被实务界和理论界重视.应以新的文体划分标准来重新确立深度报道的文体地位。以期能划清深度报道和通讯界限。  相似文献   
57.
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的重任务。通过分析研究生学术交流和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阐述了基于学术交流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讨论了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意义和作用,阐述了构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的必性。研究牛培养的实践证明,学术交流活动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具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58.
深度报道在纸质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 ,我国报刊的深度报道也经历着历史演变。第一阶段为深度报道的探索期从辛亥革命始 ;第二阶段为深度报道的自觉期 ;第三阶段为深度报道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59.
郭光华 《今传媒》2008,(6):34-35
一、我国新闻阅评制度的建立 中国的新闻阅评,是由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宣传部负责实施的.目前主要在中央、省、地市三级开展.1994年,中宣部成立新闻阅评小组,最初出刊为<新闻舆论动向>,后改为<新闻阅评>.1996年8月,中宣部在烟台市召开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宏观调控会议,要求各地仿效中宣部的作法,建立新闻协调和新闻阅评制度,以利于进一步全面、及时、有效地加强新闻舆论的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60.
从受众文化趣味看电视"庸俗化"的深层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视的“庸俗化”现象伴随其“商业化”趋势发展。但作为现代大众传播的媒介,电视本身是中性的,并不必然导致某种“庸俗化”。电视文化功能的实现关键取决于受众对它的能动反应。只有从受众的文化趣味层次入手,对低文化层次趣味与电视“庸俗化”之间存在的“庸俗互动’’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有效控制电视“庸俗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