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1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 毫秒
21.
新闻出版界前辈严独鹤先生,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生于1889年。他15岁考中秀才,但不想走科举之途,就读于上海制造局兵工学校,后入广方言馆学习英语。毕业后先在教育界工作,旋进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当沈知方创办世界书局时,曾聘请他编辑英文书刊,辅导读者学习。他又为世界书  相似文献   
22.
范长江同志是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和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和我们一起在新闻战线上战斗,引导并鼓舞我们排除一切困难,奋勇前进! 这里我想提供他在1947年2月5日有关“国新社”工作的一封来信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23.
长江的风格     
无私无畏长江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回忆往事,他那爽朗的笑声常在耳边萦绕。他经常同我一起跨上战马,在抗战前线采访,常听到他亲切地喊我:“赶快加鞭走路,天快黑了!”雨天,曾在山头上露宿,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不论在任何艰危的目子里,他总是乐观、健谈,把一切困难,险阻都踩在脚下,我经常从他的实际行动中汲取力量和鼓舞。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之后,我在上海“记者座谈”的集会上认识范长江同志,当时他在上海《大公报》而我在《新闻报》。他当时谈采访西安事变的经过,对我们既是新鲜见闻,又是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24.
本刊从本辑起设《难忘的新闻生活》专栏。这个专栏是《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专栏的继续,内容将扩大至编采各个方面,除一次采访外,一个版面的编排、一个专栏的设置、一篇评论的产生甚至一条标题的制作,凡有史料价值,有可供借鉴的编采经验,均在刊登之列。《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专栏,在广大新老新闻工作者的支持下,刊出了一批文章,并已出版了一本单行本。我们希望《难忘的新闻生活》专栏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为读者提供更多珍贵的新闻史料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5.
1940年5月上旬,我从华北敌后战场采访归来,先回到重庆化龙桥《新华日报》编辑部宿舍(当时也就是我的家)。过了一个星期,我实在闲不住了,开始进城采访。那天,我拜访邹韬奋先生,他正在家中伏案写稿,见到我就放下笔杆同我紧紧握手。寒暄之后,他告诉我大后方的若干内幕新闻。邹先生说:“今年5月初,重庆各军事及公安机关忽然接到‘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的一张通令,其中说据报沈钧儒、邹韬奋、沙千里将于‘七七’纪念日在重庆武装暴动,如果这次不成功,  相似文献   
26.
一、追忆对重庆育才学校的一次采访一九四三年十月底,应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邀请,我曾到重庆北碚育才学校的林间讲座去讲时事形势。实际上,我是去学习并采访新闻的。通过这次采访,陶先生以及育才学校的全体师生,给了我深刻的教育,使我至今记忆犹新,毕生难忘。北碚是嘉陵江上的一个小镇,距重庆有五十公里,水陆交通都很方便。北碚的温泉又是著名的风景区,许多人来此游览。从温泉坐木船溯江而上,两岸峰峦对峙,水流湍急。到了白沙沱,才舍舟步行到草街子。那天,陶先生派了教导主任方与严同志和廖意林同志在此迎候,  相似文献   
27.
一九三八年一月的武汉,实际上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和太原失陷后的全国抗战中心。国民党政府当时名义上已迂都重庆,但许多政府机关乃至军事指挥机构都集中于此,大公报、扫荡报、武汉日报和邹韬奋同志主编的抵抗三日刊也在当地出版。从北方和长江下游逃难来的人,由川、滇、黔、两广等地开赴前线的军队都经过此地,造成当地流动人口激增,呈现一派战时繁忙纷乱的景象。新华日报原来在南京筹备出版。当时党中央派叶剑英同志和秦邦宪(博古)同志驻南京,成立八路军办事处。由于南京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失守,新华日报筹备出版的工作不得不转移到武汉进行。我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初从西北战场到达武汉,大公报范长江同志约我作长谈。他告诉我  相似文献   
28.
早在一九三五年,当长江同志旅行西北,为大公报写《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长篇通讯时,秋江同志已经是他的旅伴了。我首次认识秋江,时间在一九三七年一月下旬,地点在呼和浩特市(前名绥远)。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三日,我们曾随同以陈波儿同志为团长的上海市妇女、儿童前方将士慰劳团出发到百灵庙前线劳军。一路上,风雪载道,饥寒交迫,秋江同志对于我们从上海初到塞外的人,照顾周到,处处乐于助人。当时他身穿皮大衣、马裤和高统皮靴,真象一个青年军人。他说话豪爽,而又言出必行,动作敏捷,而又讲求效率,我由衷地敬爱他,我  相似文献   
29.
1940年10月底,重庆《新华日报》派我到昆明采访,主要目的是访问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将军,并走一趟重新开放的滇缅公路。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和我结伴同行。龙云在连年军阀混战中以武力统一了云南。抗战以前,他已培植了一支完全由他指挥、给养由地方自给的正规滇军三万多人。在政治上他对国民党中央政权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形成“半独立”的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与云南地方当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30.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以下简称“青记”)于1938年8月30日在汉口正式宣告成立。记得在成立大会宣言上的第一句就指出:“抗战一定胜利,同时抗战一定会将中国腐旧的成份打掉,而在抗战过程中逐渐产生崭新的力量,这是我们的信念。”时隔40多年,现在来回顾当时的信念,基本上还是正确的,也基本上符合后来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我们当时没有看透国民党反动派只是军事上被迫抗战、政治上始终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