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以反腐和官场为题材的小说,在热闹了几年之后,其影响力日渐减弱,似乎再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这是因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和从纪实的新闻媒体上所见到或听到的,远比作家们创作的小说要丰富得多和深刻得多。因此,当喻建设把他历二十年心血完成的长篇小说《月光县有太阳》送给我并诚恳地要我“雅正”的时候,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阅读这部作品的。出人意料的是,在津津有味地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禁不住要说,这部小说是值得一读的,这部小说具有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小说的主人公常小刚,毕业于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大学期间…  相似文献   
22.
在听说读写诸种能力中,学生提高最缓慢的是写作能力。本来,写作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加上指导学生作文又常常违背写作规律,这就更使得作文教学事倍而功半。在作文教学中,违背写作规律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我们不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和体验生活,而是常常让学生写他们不很熟悉或很不熟悉的东西。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命题习惯于“清一色”,要写某个人。就都写某个人;要写某件事,就全写某件事。这样的作文训练方式,实在是既泯灭个性,又禁锢创造性。而且,题目出得特别大,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灵实际,致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在万般无奈的心境下,胡乱凑一篇算数。  相似文献   
23.
梵高是十九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 ,他短暂的一生中 (梵高只活了三十七岁 ) ,做过教师、画店营业员、传教士、书店店员等 ,虽然生活在底层 ,但由于他独特的天赋 ,加上对艺术的不倦追求 ,使他成为世界画坛巨匠。梵高一生的作品 ,据最新的统计 ,油画接近九百张 ,素描为一千一百张。他的作品在商人那儿已经化为金子 ,或者是远比金子还要昂贵得多的珍奇。梵高末期的名画“嘉舍大夫”在纽约克丽丝蒂公司 ,以八千二百五十万美元售出。可是 ,他在生前却被看成是最不成功的画家 ,几乎没有卖出过一幅作品 ,你说怪不怪 ?的确 ,梵高的作品不是什么人都能…  相似文献   
24.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的问题一直是个没有解决的难题。有的老师精批细致却劳而无功;有的老师干脆不改而放任自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前人早有深入研究j并有精辟论述。清人唐彪在其所著《读书作文谱》一书中。专门写了《改文有法》一章,对作文批改颇多灼见,给我们以启示。谈到作文批改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应严谨认真时,唐彪说:“为人师者,门人既众,评改课艺甚耗精神,疏率则学者不受其益。”据笔者所知,现在语文教师中,批改学生  相似文献   
25.
天下没有足赤之金 ,也少有无疵之文。吹毛求疵固然不好 ,若是发现书中或文中确实有“疵” ,那就理所当然地要“求疵”。前人和今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 ,“求疵”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既可以练就眼光 ,又可以磨砺思维。人们常说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对于读书同样适用。不会读书的人 ,只会“看热闹” ,跟着别人喝彩叫好 ,不可能发现书中的毛病和差错 ,即所谓“疵” ,也就不可能去“求疵”。而善于读书的人 ,却能“看门道”。不仅能看出书中精妙 ,还能发现书中瑕疵 ,犹如高明的玉石鉴赏家能发现玉石上的斑点一样。所以“吹毛求瑕…  相似文献   
26.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之后,只知道作品写了什么,至于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怎样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文学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7.
幽默与读书     
生活离不开幽默 ,如果没有幽默 ,生活将会多么枯涩和乏味 !在繁忙和紧张的工作之余 ,我特别喜欢看幽默小品 ,听幽默相声 ,疲劳藉此以消除 ,烦恼因之而化解。我也特别喜欢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 ,听他们讲几个幽默段子 ,简直就是难得的精神享受。尤其是那些体现人类高雅意趣和空灵智慧的幽默文学作品 ,读起来更是有一种“炎夏时节 ,凉风拂面”的快感 !近日读书 ,不少文章已经淡忘 ,有两个幽默故事却深深地印入脑海之中。其一是讲有一次郭沫若问漫画家廖冰兄 :“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 ,自称为兄呢 ?”站在一旁的画家王琦代为解释 :“其妹名冰 ,…  相似文献   
28.
兵法与读书     
兵法与读书有什么联系呢 ?表面看来 ,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实则不然。因为读书学习也如打仗用兵 ,需要勇气、智谋与韬略。朱熹曾经说过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 ,直是鏖战一阵 ;如酷吏治狱 ,直是推勘到底 ,决是不恕他方得。”曾国藩的治学名言也颇发人深思 :“应读之书 ,宜缓宜熟 ;应阅之书 ,宜速宜多。读书如守城 ,深堑高垒 ,效死勿去。阅书如攻城 ,轻骑剽悍 ,所向无前。”可见 ,读书与兵法之理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聪颖智慧的典型显示 ,我国古代兵家的韬略历久而弥新 ,至今犹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闪烁着真理性的光辉 ,尤其是兵法中所体现…  相似文献   
29.
30.
我知道什么     
“我知道什么 ?”这句话 ,是 16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散文家蒙田的名言 ,它既说明了知识的永无止境 ,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一代人渴求知识的愿望。 194 1年 ,法国大学出版社编纂出版了一套《我知道什么 ?》丛书。这套丛书是普及性百科知识丛书 ,内容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丛书的作者都是有关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 ,所以每本书都写得深入浅出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至今 ,这套丛书已印行 30 0 0余种 ,被译成 4 0多种文字出版 ,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感到尤其耐人寻味的 ,是“我知道什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