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篮球运动是一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篮球也是重要体育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通过篮球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学生在相互的协作中,可以增进感情,培养出团队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该文针对大学篮球体能训练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2.
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文本、语境、信源和渠道等因素共同影响着网络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选择.互联网传播的功能和特性,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对信息内容的选择机制.它在更好地满足用户媒介体验和个体偏好的同时,也常导致偏见的产生.在微博等群体传播中,用户对机构的关注,意在信息与知识;对个人的关注,则意在情感与其识.用户对内容的选择性注意,往往伴随着对意义的选择性理解.群体传播的特性,使得用户的意义理解由理性趋向感性,由感性趋向情绪化.互联网群体传播非中心化、非组织化等特征,使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混杂在一起.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每个参与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文本、渠道与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23.
从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演变解析符号的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在最初是任意性的,经过人类长期的集体训练、学习传授而约定俗成为理据性.从任意性到理据性,就是符号贴上历史标签、文化标签的过程,也即符号的社会化过程.能指与所指关系演变所体现出的社会性既有不断变化的一面,也有稳定的一面.如果将两个能指相互置换,那么势必带来所指的改变,使原来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文化意义发生改变,因为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原本就是一种人为的、社会的、被赋予的、教育的、当然也是意识形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篮球比赛对体能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利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已成为当前篮球教练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基本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基于运动员身体形态、功能、运动能力和竞技能力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以期为现代篮球运动员提供更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对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的认知度和训练积极性,促进篮球运动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5.
本文提出,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应从两方面进行课堂设计,一是课堂准备阶段,包括教学目标、故事情节、语言材料以及表情表演等方面的设计;二是教学过程阶段,包括故事前阶段、故事呈现阶段以及故事后延伸阶段中互动性活动的设计。  相似文献   
26.
隋岩  李悦 《编辑学刊》2012,(2):34-37
现场直播是最具电视特性和魅力的报道与播出方式,同时也是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崛起的第一优势.实时性和同步性是电视在重大事件直播报道中最大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同类报道的共鸣效果及追求持续报道的累积效果建构软实力是电视直播最常用的手段.正是利用这些手段,电视直播在引导社会舆论、文化输出、国家形象的塑造等软实力的建构上做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7.
情绪是一种特殊信息,具有传染性、积累性、指导性.群体传播时代,新媒介为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仇富、仇官等社会心态是个人负面情绪社会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意见领袖是个人情绪的放大器,而群体传播是个人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动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当下社会负面情绪快速广泛传播的特征.群体传播正在成为大众传播之外的营造社会意见环境的重要力量,助推着个人情绪成为社会舆论,当然,这种舆论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28.
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机制拓展到传播学中,就产生了第三人效果.在媒介传播中,人们普遍感到,新闻信息尤其是广告等说服性信息或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他人”(第三人)的影响远远大于自身.第三人效果在群体传播中更为明显.“发现”第三人,从而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炫耀,是群体传播的动机之一.改变文本类型或叙事以“适应”第三人,则带来了群体传播中的文本差异与变异.心理上对第三人“排斥”,行动上对第三人的“隔离”,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预测第三人的反应,调整自身策略与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效果机制.事实上,当我们担心第三人受媒介支配而采取相应措施时,我们己成为第三人.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都可能成为第三人.  相似文献   
29.
隋岩  李燕 《新闻大学》2012,(1):73-79
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谣言、流言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谣言、流言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其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谣言、流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0.
隋岩  陈丽 《考试周刊》2014,(94):134-135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实施效果如何?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某校化学化工专业178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以下四种问题,一是本导制实施目的不明确,制度定位比较模糊;二是导师资源稀缺,师生比例过大;三是多数导师身兼数职,难有时间、精力指导学生;四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