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12.
据我归纳,以下五种语文错误是人们最容易犯的:1、混用"启事"和"启示"。启发、告知(别人),谓之"启示";"启事"则是指公开发表的说明某事的文字。如"招领启事"、"寻人启事"等。2、错说"凯旋"为"凯旋归来"。"凯旋",意为胜利归来,包含了归来的意思。3、错说"报刊"为"报刊杂志"。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14.
我与言论     
我是自1985年底正式步入新闻之路的,特别倾向于新闻言论的写作。两年多来,我坚持做到“练”之以恒、笔耕不辍、投稿不止,总算有所收获。至今已在中央及有关省市的50种报刊电台上发表各类稿件250余篇,其中言论稿件占三分之二。我写言论的体会基本上可以归纳为12个字,即:注重投入、勤写苦改、处处留心。一、注重投入。要想多输出,必须多投入。这十个字几乎成为我写言论的“座右铭”。记得我的第一  相似文献   
15.
经常看报纸,不时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文章看起来很像新闻稿,可读着读着却变味了——原来是产品广告,推销产品的。  相似文献   
16.
以文章的长短论“优劣”的看法在新闻界尤其“走红”,不仅有不少读者“瞧不起”短文章,就连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似乎也没有把“火柴盒”、“豆腐块”一类的文章放在眼里,不愿意采写短新闻,唯恐自己的文章写短了显示不出“真才实学”而贻笑大方。诚然,文章的长短对作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的长文章需要的技法可能要高一些,但即便如此,也并不等于说文章的“身价”可以随篇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广告不可“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看报纸,不时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文章看起来很像新闻稿,可读着读着却变了味——原来是产品广告,推销产品的。诚然,包括报纸在内的媒体是离不开广告的,我也不反对报纸刊登广告,但广告就是广告,新闻就是新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一些报纸热衷于发一些既像新闻又像产品广告的文章,所为何来?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推介产品,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注意;二是将产品广告揉在新闻里头,比较容易让人信服,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三是有人还在搞有偿新闻。借助媒体推销产品,开辟市场,作为一种商业促销手…  相似文献   
18.
看了《新闻知识》1989年第7期上登载的《稿费实在太低》一文,笔者深有同感,同时觉得意犹未尽,因此也想就稿费低廉的问题发几句议论。本人是一名业余言论作者。近年来,为了写稿,笔者差不多“贡献”了全部业余时间的三分之二,尽管平均每个月有十多篇稿件见诸报刊,但所得的稿费却不过七、八十元,还不及“倒爷”一笔交易的零头。一般来讲,要写出好的作品,不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付出相当的劳动,而且还要舍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