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制约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配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等教育供求主体中,大学生是双重身份的主体:对于高等教育机会需求而言,学生是需求主体;对劳动力市场而言,大学毕业生将成为劳动力供给主体。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供求均衡度的计量指标,也是实现各个主体利益的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的框架下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配置的关键,以保障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未适应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然面临诸多理论和实践困境。作为欧盟指导创业教育发展的中心工具,EntreComp模型的核心理念为关注多元价值创造与跨界应用,强调系统的概念化理论指导,强调创业学习的重要作用。欧盟在推进EntreComp模型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弱干预”机制,高校因校制宜地基于EntreComp模型深化创业教育实践,呈现锚定目标、关注过程、注重实效等模式的倾向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借鉴欧盟经验,我国可从重塑创业教育理念、优化创业教育过程、改进创业教育评价等方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需求主体间的冲突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品的一种形式,具有个人和社会二元结构性主体需求的特征。这种二元主体需求缘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对高等教育产品追求的不同目的,也是高等教育产品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由此,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一种方式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市场与政府组合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经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经济人”理论的观点,由于人们追求利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丰裕,同样,高等教育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可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本文就是从“经济人”的理论观点出发,提出作为“经济人”身份的高等教育主体:政府、高等学校、学生个人及家庭,在市场规则下参与高等教育活动,其结果促进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应该看到,利益驱使下高等教育主体也会滋生市场“寻租”行为,所以在保证高等教育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对此加以制度性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逐年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受到各方关注。为了引导大学生就业,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制度初步建立,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制度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键。政府应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制定,以保障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利益主体的格局呈现多元化,政府、高等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成为追求不同利益的独立主体,致使高等教育供求主体之间利益问题凸显,并产生了彼此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高等教育供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产生的冲突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本文论述了供求结构失衡的两个表现:其一,高等教育供给与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变化不相协调;其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朗读能启迪人生,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法律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从中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包括立法体系不完善、法律定位模糊、监督体系缺乏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全面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别,高校类型、地域、专业设置、性别、薪酬等因素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改革高校教育模式,使本科教育尽可能通识化;优化专业结构,发挥专业在高校和社会间的桥梁作用;宏观上引导不同专业毕业生在地区之间合理择业;政府干预性别就业;"因地治学",加强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有助于解决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