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6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通讯的结构有两个层面,一是外在结构,一是内在结构。外在结构是指通讯的形体和样式;内在结构是指弥布在全篇的主题意蕴。内在结构的意蕴如同奔腾的河水之下的河床,如同浸润于绿叶中的叶液,类似吹动杨柳轻佛的春风,是通讯结构的基础。倘若失去这个基础,外在结构无论怎样使用技巧经营,整体结构都会散坍。因此,在布局时,既要注意外在结构的选择和运用,更要重视内在结构的凝聚。做到内部结构凝聚,作者首先要明确主旨,确定磁心,在这一前提下,再使用技巧。确立基调,是其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32.
党报运行机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3.
“六经”,“是泛指古代的经典著作,古代思想家的语句”;“注我”,“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或古代思想家的话语来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林兴仁《句式的选择和运用》)古人、今人说话写文章都十分重视引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文体,引用法在此中的应用的频率自然是很高的。不过,“六经”的内容在这里已被扩大,不仅有“吉言”,还有  相似文献   
34.
通讯报道的题材一经选定,主题就形成。这只是初步形成的主题,不是通讯要表现的主题。通讯所表现的主题,需要作者在构思中艰苦思索,予以深化,最后确定。 这是因为,初步形成的主题一般是由作者接触题材的表面所得到的。任何题材,当它以自然存在的时候,同生活的表层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单纯和芜杂的现象,伟大和渺小的现象,精深和浅薄的现象,主要和次要的现象就集于一身。有的题材,表面呈现出来的可能是芜杂的,渺小的,浅薄的,次要的现象,如果作者只注意题材的表面现象,满足于对于初步形成主题的一般把握,那么,通讯的主题就一般化。有时,把复盖在题材表面的假象当真相,所形成的主题可能歪曲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35.
升华,是指“固态的物质直接变为气体。”(见《现代汉语词典》)这种化学变化,越过了固体变为液体的环节,使固体变为气体显得急遽。这一转化方式,正好适于小言论的说理论道。由于小言论对生活感应敏锐,选择的论题小,内容构置的格局小,在章法上不允许像重型评论那样对论题作系统分析,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只能简化过程。过程虽被简化,但说理却要深刻与透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专  相似文献   
36.
笔挥左右 墨洒正反——析《大家谈》中的“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雄 《新闻前哨》2006,(11):13-14
2006年1月1口,《湖北日报》在《大家谈》时评专栏中推出了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对论”,它在如今日趋繁荣的评论世界里,显得颖异不群,既引人注目,又令人品味。领略其间所蕴藏的活脱脱的意境,感到篇篇精气充盈,情调清新,灵智飞扬,给人睿智的生活警策、立体的社会鉴照。专栏策划者破格创新,笔挥左右,墨洒正反,追求着主体思考与社会多杂思想的同频共振和撞击整合,竭力阐扬着更为深邃的人文话语。“对论”的推出,带来了报纸时评的显著变化,其传统评论品格在“对论”的求索与嬗变中,正在经历一次质的腾跃。  相似文献   
37.
2005年湖北新闻奖消息获奖作品题材多样。这些作品运用新闻敏感的触角触及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湖北省深层的经济改革、民情民态、化风情、社会道德等方面作了全景摄取,为受众全面地传播了新闻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信息诉求。  相似文献   
38.
瑞典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半张纸》,仅只一千四百多字的篇幅,就写出了一个人两年间的人生经历,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在世界短篇小说中,堪称为凝炼精粹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39.
写评论首先要寻找论题。怎样寻找论题,获得评论的机缘?不同的评论作者有不同的方法。清代有位诗人在谈到寻诗的问题时作过这样的概括:“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这位诗人将诗的寻找概括为两种方法:其一,“诗来寻我”,其二,“我要寻诗”。并描述了各自的情形:“诗来寻我”,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一题材,在瞬间的咀嚼与思考中,形成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便呼唤着、吵着要诗人去表现它;“我要寻诗”,则是诗人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储存,冥思苦想,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40.
黄家雄 《新闻前哨》2010,(10):28-28
低俗、庸俗、媚俗"三俗"问题,由来已久,愈演愈烈,问题发展至今已成顽症,以至中共中央总书记都提出抵制。但要根治这个顽症,需要全社会都来努力。根据前段时间对电视相亲节目所形成的舆论场的管理效果看,需要三方面聚成合力,共同治理新闻传媒生态环境中的"三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