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美国记者的新闻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新闻事业是建立在你死我活的竞争的基础上的。这种竞争,必然反映到美国记者的采访作风和手段上。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学他们那种“半是侦探、半是记者”的作风,决不能搞他们标榜的“Adversary Journalism”(同政府唱反调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32.
谁来安排新闻节目? 关于无线电新闻,人们经常要问:“谁来写这些新闻?”或者换个说法,播音员是不是在念他自己的稿子?”回答是:有时是,有的则不是这样。几年以前,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和记者分工极为严格。写广播稿的人,是评价和写作新闻的里手。而播音员,则是把写好的稿子传达给听众的专家。  相似文献   
33.
浅说文化帝国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信息霸权:全天候的“轰炸” 文化帝国主义否定世界语言多样性,还否定世界文化多元性,它用英语文化价值观其中主要是美国价值观衡量世上一切,凡是符合美国文化观的就是“文明”、“人道”,否则就是“野蛮”、“不人道”、“没有人权”。美国国务院每年一度的人权报告,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一个典型表现。 否定世界文化多样性、推销美国价值观,树立英语文化特别是美国价值观,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那就是新闻信息霸权。据报道,全世界90%以上的国际新闻信息已经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控制;通过对新闻的筛选、传播和解说,它们…  相似文献   
34.
在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些用自己的笔在这场人类圣战中建功立业的各国记者。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位鲜为人知的士兵出身的美国记者和他的一篇作品,这篇作品作为新闻精品被收入享誉西方的《美国新闻佳作集》(1962年纽约版)。 马里昂·哈格罗夫在珍珠港事件后应征入伍,先在美国本土接受军训,1943年随部队赴西南太平洋战区作战。在军营中,战场上,他坚持为家乡报纸写稿,参军后不到一年,便出版了新闻报道集  相似文献   
35.
1976年6月29日,一支由美国海军资助的探险队在完成了对74年前沉没在北大西洋3,800公尺海底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考察后,携带着可放映50小时的录相带和57,000张照片返回马萨塞诸斯港。7月31日,考察队长罗伯特·巴拉德博士在华盛顿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考察结果,同时透露在这次海底考察中试用了美国海军研制的一个由电脑控制的第四代机器人。读着外电关于这次探险活动的报道,不由得联想到当年曾经在报道“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大显身手的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这个人,就是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编辑”的卡尔·范·安达。  相似文献   
3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界拨乱反正,闯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极左路线统治下被视为“禁区”的报道领域,社会新闻便是其中之一。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晚报的兴起,新闻界愈来愈重视社会新闻的报道.新华社国内新闻广播已开始增加社会新闻的份量,不少大报也开辟了社会新闻的专栏.为了促使社会新闻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报道领域进行一番探讨,包括西方社会新闻报道的成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7.
利比亚革命领袖卡扎菲有一支由清一色青年女子组成的贴身卫队,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然而,有幸与这些颇具神秘色彩的女卫士直接打过交道的人怕是寥寥可数。而我,便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1989年8月底至9月初,我首次来到利比亚,报道这个国家“绿色革命”20周年庆祝活动。1969年9月1日,时年27岁的卡  相似文献   
38.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写文章,往往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即围绕着文章的主题不拘一格地选用合适的材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先生的这个经验能否用在新闻写作上呢?回答是肯定的。如若不信,请读全文译在下面的美联社新闻背景专稿《马可·波罗桥——历史的见证》,由于马可·波罗的介绍,卢沟桥蜚声欧洲。有些外国人仍习惯地把它称作“马可·波罗桥”。1987年6月26日,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在北京开幕;当天,美联社播发了这篇新闻背景专稿。新闻背景专稿,顾名思义,是记者为介绍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而专门编写的稿件,按照惯例,记者只需把有关情况讲清楚便可以交差了,因此,一般地说,新闻背景专稿不太讲究可读性。而《见证》一稿的作者却不然,他  相似文献   
39.
在威大新闻学院学生中,博士生最自由自在。博士生入学后头一年要听课,每两周来学院一次,每次两个小时,听校内外专家开设的讲座。院方是这么要求,实际上来不来悉听尊便。专家讲课,按规定最多只讲30分钟,不管你名声多大都是这规矩,剩下的时间回答学生的提问。第二和第三两年撰写论文,论文题目由学生与导师商定,只是有问题需要向导师请教时才来学校(注意:这里说的是文科博士生,工科博士生则忙得不可开交)。硕士生每周上两个半天的课,每学期好歹要做4次作业,所以不像博士生那样轻松。相对而言最忙的是本科生,从周一到周五几乎天天有课,每周都有作业,还有期末考试。然而,同中国大学本科生相比,英国学生要轻松得多。首先是英国大学不开设“政治课”,因为他们的“政治课”如圣经课、宪法课等等早在中小学时期就学完了;大学本科则集中攻读专业课。另外,英国各级学校假期特多,假期特长。圣诞假(寒假)放一个月,暑假从6月底一直放到9月24日甚至  相似文献   
40.
写新闻时不免要使用一些数字,而数字的使用却往往使记者头疼:不用数字无法说明问题,用得太多又会使新闻枯燥乏味,甚至使读者望之生厌。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数字?译载在下面的《庞大的美国政府运转不灵》一文(下简称《美国政府》,原文长达万余字,为了节省篇幅,只摘译了其中一部分)可以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些经验。我看,问题的关键是要设法使数字“看得见,摸得着”。怎么叫“看得见,摸得着”?有两层意思:一是要使数字尽可能与读者接近;二是要用可能、可视的形象解释其含义,使它们“站”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