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存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但高技能人才增长速度很快,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助于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基本得到企业认可,但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岗位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广州市产业结构基本拟合,但对应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类支柱产业的专业数及招生规模仍需加大。  相似文献   
22.
本文是在借鉴兄弟院校高职办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并结合我院高职教学的实际 ,就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作了几点探索性的思考 :高职教学的宏观管理 ,学院内部体制的改革及资源重组等 ,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3.
我们潍坊教育学院承担了小学《自然》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任务 ,并且圆满完成了首期集中培训。本文就培训工作的理念、模式、程序等几个基本问题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24.
在通常推导束缚电荷密度的过程中,笼统的将nql看作电极化强度是不准确的,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25.
本文在对神仙门景区资源和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就该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较为客观的整体构想 ,对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6.
南国农先生不仅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构建教育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以及确立其在教育技术学中的理论基础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老师就提出传播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明确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并对教育传播理论和传播要素的整体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南先生又进一步论述了教育传播学的体系问题,形成了教育传播的本体论、过程论、信息论、符号论、媒体论、主体论、环境论、效果论和方法论等“九论”框架;在信息时代,南先生积极鼓励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传播学进行研究,并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未来充满期望。  相似文献   
27.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教育技术学科,自产生之日起,从名称到内容,一直保持着中国特色。但近年在引进美国AECT“94定义”时,有中断传统的倾向。如何做到既保持中国特色,又能以开放的姿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教育技术的理论框架可由五部分组成:教育技术的本体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评价,其逻辑起点是“借助现代媒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28.
在阐述利益相关者概念及其管理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指出NBA联赛停摆将会对各利益相关者造成重要影响,包括联盟门票收入停止、广告收入骤减、凝聚力减弱、负面影响增多;球员遭受经济损失、面临再就业风险;球迷面临生活方式调整;球员工会的实质性功能得以彰显;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增多、运作经验增长;广告赞助厂商相关广告的连续性受到影响、经济效益受损;媒体原有播出计划受到干扰等。提出NBA联赛产品的生产消费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辅相成的过程,NBA停摆在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同时,联赛本身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利益相关者的负面回馈。  相似文献   
29.
ABSTRACT

Adherence is a key implementation outcome that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vention. This study, an observational design involving coaches and players from 33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s, evaluated the dimensions of adherence to a basketball-specific neuromuscular training (NMT) warm-up program in youth basketball. Coach adherence (daily report of team adherence) was collected prospectively. Adherence measures: cumulative utilization (proportion of total sessions possible), utilization fidelity (average # of exercises completed per NMT session), utilization frequency (average # of NMT sessions completed per week) were calculated and further evaluated for optimal adherence (≥80%, ≥10.4 exercises/session and ≥2 sessions/week, respectively) per coach. Additionally, exercise fidelity (proportion of players performing individual exercises correctly) was assessed. Coach (n = 31; 27–59 years) median cumulative utilization was 80%, utilization fidelity was 12 (of a possible 13 exercises per session) and utilization frequency was 2.3 sessions per week. Optimal adherence ranged from 52% to 71% across measures of adherence. Player exercise fidelity was 48%. Time constraint (47%)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adherence barrier. While coach adherence to the NMT warm-up program was reasonably high across measures of adherence,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coaches did not attain optimal adherence levels and player exercise fidelity was low.  相似文献   
30.
“农远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次伟大实践,其通过试点阶段——初探信息技术应用、全面实施阶段——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深化应用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化,开创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硬件配置;加强共享的、适用的区域性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整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保障经费投入;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