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16篇
教育   796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1.
12.
13.
过去的认知和认知发展研究偏重于对激活过程的考察,随着当前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新的角度在更高的层次重新触发了人们对认知抑制及其发展机制的兴趣,使之成为国际认知和认知发展领域正在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无意向抑制和有意抑制两个方面的介绍可了解认知和认知发展领域近期关于抑制及其发展研究的状况和进展。  相似文献   
14.
动词本身就具有时量属性,基准可以显现动词时量属性实现的语法,语义的规则。对“动-序组列”格式中动意词语作基准的着眼点的种类的分析,不仅可以揭示着眼点造成的岐义,而且有助于揭示动意词语的非基准用法,这除了说明动作有不同的着眼点外,还充实了起始点逆向漂移的类型,以此增强语用的解释力,更好地指导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张岱年是“解析的唯物论”的代表 ,但他的“本体”观既不同于强调解析的清华学派哲学家 ,又不同于当时的新唯物论者。张岱年所谓的“本体”是“理”与“物”的统一、“本”与“至”的统一 ,是总结中西“本体”观念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创造。这种创造体现了张岱年超越清华学派和新唯物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即理论内容的增长是科学进步最为重要的标志。然而,科学理论的内容丰富程度与逻辑概率之间正好是反变关系。因此,科学的目标不是追求理论的高概率,而是追求理论的低概率;不是追求理论的可证实性,而是追求理论的可证伪性。既然归纳推理是确立结论真实性或概然性的推理,所以归纳推理是与科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因而应当将它从科学方法论中清除出去。然而,当波普尔引入“逼真性”概念以后,他的验证方法便不可能是完全演绎的,而是或多或少地含有归纳的成分。此外,他把塔尔斯基的真理论作为逼真性概念的理论基础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经济最先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现在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伟大事业。图书馆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设文化大省过程中,探讨广东图书馆的国际化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强化意识方面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权力的本质特点是强制性和支配性,它具有双重的性质和潜在的危害性。我国教育行政机关拥有的权力是巨大的,其对教育的管理也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因而必须依法对其权力进行控制,即:树立行政法治观念;加强组织机构的变革;严格依法控权;追究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强化行政道德。惟其如此,才能在制度上达到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
Conclusion Garrison’s (2000)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theories describes the current need for ”sustained real two-way communication ... that refiect(s)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distance education” (p. 13). One way to apply such theories to research and coursework is to use collaborative documents to promote transactions culminating in deliberation among the key players. Such deliberation can create ”a particular kind of democratic public culture among the deliberators: listening as well as talking, sharing resources, forging decisions together rather than only advocating positions taken earlier, and coming to disagreement” (Parker, Ninomiya, & Cogan, 1999, p. 129). He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impact of culture on online learners, and design of online instruction for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Her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collaborative online environments and in the powers of shared multimedia for enhancing personal growth, multi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global awareness. She investigates visual messages: how they can be shared and interpreted by learners, their impact, and how their impact can be researched. He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computer and network-based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al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