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287篇
科学研究   8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化社会的文学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文学十分相似的“泛文学”现象,这种“回归”的背后隐藏着实质性差异。通过当下“泛文学”与古代“大文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认当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432.
副词“也”在主谓谓语句中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副词“也”在主谓谓语中位置比较灵活。“也”在句中的语法位置的不同受到词所指代的人与事物的影响,也受到句中大主语与小主语之间语义关系的影响,还受到句法结构松与紧的影响。“也”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句子的表达的语义重心就不同。不同的语义重心正在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所传递出来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433.
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阅读课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学生对英语阅读课内容、教材以及教法的期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清华大学 2 0 0 0级 10 5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以上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在设计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时应该将学生的需求考虑在内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34.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435.
祝尧《古赋辨体》对于汉赋的认识,包括赋之体及渊源论、汉赋价值论、汉赋艺术结构论、汉赋作家作品论凡四个方面。这些观点都贯穿于该书的汉赋序论和赋作解题之中,论述时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呼应,观点鲜明而又论证细密,纵横开阔,声情并茂,极富思辩色彩与逻辑力量。《古赋辨体》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汉赋研究已从长期的低落萎靡走向了复兴的阶段。  相似文献   
436.
新课改教师应转变两个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新课改教师应转变两个观念:从“知识传授”到“学生的发展”,从“教”到“学”。一切为了学生,使他们自主学习,开发潜能,健康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437.
文章把20世纪以来关于袁宏道以及公安派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然后从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人生思想以及他们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两个方面,对前人及时贤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介绍,并简要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8.
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述,应从社会发展模式及其核心环节的视角进行新的理论阐释,因为社会发展模式核心环节的选择决定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败,而南方谈话这方面的论述是提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核心运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后思想突破。  相似文献   
439.
学校道德教育的转向:从“好孩子”到“好公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关注儿童主体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对“好孩子”的狂热和迷信最终无法续展“完人”的道德梦想,“好孩子”掩盖、遮蔽了儿童主体,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标本化、理性化、功利化、一元化的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这是当代德育教育的特征,道德教育应重返主体世界的意义在于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在现实的基点上实现从“好孩子”到“好公民”的转向。  相似文献   
440.
不良短信息污染的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诚  张孝义 《情报科学》2004,22(8):910-913
本文分析了手机短信在现阶段的地位,归纳了不良手机短信的类型。具体阐述了对不良短信息污染的技术治理、法律治理、道德治理及在治理过程中分别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了对不良短信息治理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