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1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32518篇
科学研究   978篇
各国文化   550篇
体育   339篇
综合类   1266篇
文化理论   343篇
信息传播   3972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409篇
  2022年   309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384篇
  2016年   584篇
  2015年   1173篇
  2014年   3185篇
  2013年   2415篇
  2012年   2578篇
  2011年   4777篇
  2010年   4002篇
  2009年   2563篇
  2008年   3122篇
  2007年   2034篇
  2006年   1766篇
  2005年   1840篇
  2004年   1445篇
  2003年   1539篇
  2002年   1284篇
  2001年   1234篇
  2000年   808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242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鉴赏,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和欣赏,即辨别和确定事物的优劣,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辨别、确定、享受、领略是鉴赏者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过程,文学鉴赏就是这样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即所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它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包含着读者形象思维活动在内的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同时还具有再创造性,即“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姜斋诗话》)。可见,真正的语文鉴赏课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要设法让学生充满审美期待,进入深层思考,鉴赏的结果应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别…  相似文献   
992.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敏感的艺术个性在中国新学史上曾留下过重要篇章,然而时代的机缘赋予她特殊的使命,在历史转型之际,她及时调整自己的追求,否定莎菲,认同杜晚香是她学价值取向上的最大转变,故然,政治的因素是完成这种转换的诱因,但是,作家不能真正成为创作的主体,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受到质疑是学脱离正确轨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3.
<正>一般来说,文学鉴赏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主要是把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现并概括作品的美感因素,理解、判断、欣赏其作品的内容,进而赏析、评价语言特色等。其二,根据学生自己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观点在作品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即完成"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语)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读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所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极的体验和认识。文  相似文献   
994.
盛莉  徐安琪 《天中学刊》2002,17(4):46-49
“诗言志”与中和雅正是儒家诗教的重要内容。南唐词因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儒家文化意蕴,其具体表现一是运用清乐词调,变花间促碎之音为清和雅缓之乐;二是抒写忧患意识和人生感慨;三是典雅的艺术风貌。南唐词因此对宋词题材的扩大和词的“雅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它是从花间词到北宋词过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95.
宋代学在我国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而宋代学的辉煌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貌,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本把宋代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北宋初期、北宋中叶、南宋初期及南宋末年)就这四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在其特定的环境下涌现出的杰出作家做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96.
李军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2):109-110
文学研究常常要求研究者与作家精神的契合,但对研究者与作家创作思维取向的统一却很少有人关注,更不用说在话语实践中研究者与作家行文指向的思维趋同了。鲁迅的研究者多如牛毛,但带有几分鲁迅精神和风格的研究者寥寥无几。不过,在老舍研究的领域中,石兴泽先生的人格精神与话语  相似文献   
997.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98.
由蒙古族当代文论史家巴·格日勒图教授主编,国内外近90名专家学者参加编撰的蒙古学大型辞书《蒙古学百科全书·文学卷》200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被蒙古学界誉为中国蒙古学研究标志性成果的《蒙古学百科全书》(该大型学术辞书由20个分卷组成)的分卷之一。150多万字的文学分卷汇总了历代中外蒙古文学研究成果的精华,完整地汇集了蒙古文学百科知识。它的出版添补了国际蒙古学的一大空白,并将对国内外蒙古文学研究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学术性、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编撰队伍阵容强大。国内蒙古学著名专家特布…  相似文献   
999.
高师声乐教师应不断学习,进修,逐步实现自我完善的目标,只有明确知识自己学习,进修的方向和高师声乐教师必需的知识结构,才能地前进。  相似文献   
1000.
艺理论界和“龙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将“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看作是刘勰对学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实际上,刘勰《时序》的“变染乎世情”的“”特指“学(章)的质”,该段话只揭示了学(章)的质发展变化规律,并非指整个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