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2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沙僧形象在《西游记》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一方面作为很好的陪衬角色.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的折中倾向。沙僧形象的演变反映出《西游记》人物世俗化的演变,其世情内容使《西游记》的主题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色。  相似文献   
72.
冯曼 《大观周刊》2012,(47):37-37
鲁迅先生说:"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之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从中国神话开始就折射出中国文化的世俗朴素的特质。中国文学是建立在儒教基础之上的,所以必然会受到儒家思想的限制;而儒家思想又是与政治密切联系的,所以中国文化理所当然地带有世俗化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73.
正一、香会的名目东岳庙最早的香会碑是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岱岳行祠善会之记》,但东岳庙创建之初应该有香会活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立碑的掸尘老会就称"自有此庙即有此会……绵绵延数百余年,可谓善善相因,绳绳相继,一人作于数百年之前,累代述于数百年之后"。通常建会历史在百年以上的香会称之为"老会",否则只能叫"圣会"。  相似文献   
74.
正没去过右玉,但"右玉精神"如雷贯耳,心里有时会浮起一串问号:在今天市场化、世俗化的社会中,倡导"种树""苦干""奉献"等精神,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60余年,18任县委书记、17任县长,一任接着一任地拼死拼活、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75.
霍小星 《考试周刊》2012,(53):24-26
《金瓶梅》是一部描写"时俗"的伟大的世情书,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多是市井社会中的俗人,描写了世俗人的生活状态。在审美上,它以"娱心""劝善"为主;在情感上,以艳情,食色男女为主;在题材的处理上,对非世俗化的题材做了世俗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76.
当前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的问题之一.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世俗化倾向及调适方法,旨在培养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7.
汉传佛教圈包括中国、越南、韩国和日本的佛教.但就汉传佛教自身的演变规律而言,在中国大陆乃至中国台湾、越南、韩国是朝着神圣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日本海岛却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汉传佛教的世俗化,夹杂着不利于构建和谐东北亚的政治因素,当前中日韩三国佛教黄金纽带的形成,要吸取世俗化了的日本佛教为军国主义服务的教训,回归神圣化的信仰层面,维护东北亚和平.  相似文献   
78.
宋代梁灏高年夺魁一事因被编入《三字经》而广为流传,梁灏也因此成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征之史实,此事不过是以讹传讹.今存以梁灏晚达为题材的戏剧有《不伏老》、《题塔记》和《青袍记》等数种.前二者的改编体现了鲜明的文人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青袍记》则增添诸多神异情节,旨在宣扬命定观念,凸显了更为浓厚的世俗化倾向.《青袍记》在民间的盛演影响了梁灏故事的发展方向,使其内涵及审美取向从文人情怀向着民间趣味转化.  相似文献   
79.
目连戏是指表演目连救母故事的戏曲,诞生初期它只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在民间滋生繁衍。今天的目连戏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已经脱掉了宗教的外衣,宗教化的功能正在向世俗化转变,换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正在慢慢地变得世俗化。反映了一种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与融合。  相似文献   
80.
南朝时期,诗歌摆脱了伦理和玄学的束缚,描写日常生活,表达世俗情感,具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这种现象的形成,决定于诗歌雅俗交替以及诗乐分合的嬗变规律,而由经济、思想、文化等构成的南朝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则是其中的催化剂.当然,文人素质的弱化也是成因之一.对南朝诗歌风格中的世俗精神应予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