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168篇
科学研究   208篇
各国文化   131篇
体育   386篇
综合类   141篇
文化理论   56篇
信息传播   36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476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549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振冬 《文教资料》2014,(33):54-55
"书画同源"是书法与中国画最重要的关系,书法在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变化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在高校书法教学及人才培养中有众多问题有待改革及完善,若不重视这些现象,那么本土文化、书法笔墨的流失,书写性的丢失,必将使与书法共存的中国画偏离几千年缔造的传统文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52.
钢笔书法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上来说,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学校的书法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已经增设钢笔书法课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下面我就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53.
《滁州学院学报》2015,(6):55-57
书法艺术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赏景的说明书,又是点化景物的圣手,而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文学情趣,更是为园林造境平添了诸多诗情画意。此外,书法艺术本身具有的独立的形式美感,也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4.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朱熹坚信“天理”就蕴涵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他有关读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读书法”之中。“朱子读书法”是关于读书方法的阐释,其中包含了前人智慧的结晶以及朱熹本人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55.
《辅导员》2011,(15)
赵承业,笔名卧龙松,1941年出生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1961年参军,少将军衔。曾长期担任团、师、军领导职务。自幼酷爱书画,学生时代即有作品见于书斋、报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临帖、研帖。长期临池,执著追求,默默耕耘。天命之年,达到超然忘我之心境。他临习各体,均有感悟,尤以行草见长。他追根溯源,饱汲学养,融会贯通,心驰神往,把有情书法融入心灵,让书法魅力浸润生  相似文献   
56.
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从古至今流传已久;书法艺术不仅仅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喜爱,就算是在国际上也具有很高的评价和赞誉。  相似文献   
57.
七彩融于一白,阳光其实是有七种颜色的,但合在一起成了最为纯净的白色。这句话用来形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人和诗再恰当不过了。东晋儒道玄三学大行其道,不同学派可谓并驾齐驱,这三学对陶渊明人生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58.
59.
“退笔如山来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进一步发展书法教育的同时,又致力于打造经典阅读第二特色,以此丰厚学校文化、放大教育品牌. 一、科学定位,追求有效阅读.  相似文献   
60.
名家書畫     
崔丙杰 《中国教师》2011,(21):81-F0003
<正>崔丙杰,男,汉族,字子俊,号德宣居士,祖籍山东滨州市,生于1966年,酷爱书法。幼受家训,启蒙乡师,中学时期修于浙江艺术学院并多次参赛获奖。1988年加入浙江书协,1997年加入中国青年书法协会,1999年获得全国书画考核等级证书。先后从师于冯子彬先生(黄埔军校)、舒同门生丁泽卿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