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3篇
教育   9350篇
科学研究   803篇
各国文化   74篇
体育   303篇
综合类   492篇
文化理论   110篇
信息传播   1559篇
  2024年   298篇
  2023年   1348篇
  2022年   828篇
  2021年   840篇
  2020年   691篇
  2019年   585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763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671篇
  2011年   774篇
  2010年   628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738篇
  2007年   554篇
  2006年   418篇
  2005年   487篇
  2004年   292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林海 《新闻战线》2022,(2):94-98
做好乡村振兴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流媒体责无旁贷。本文结合现阶段乡村振兴对外传播的目标任务,以具体成效案例探索乡村振兴国际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32.
孙晖 《新闻战线》2022,(5):110-112
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系列纪录片《稻乡澎湃》创作的背景和出发点,也是其视角格局的基点。《稻乡澎湃》扎根乡土,取材地方,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时代性和乡土性,以真实为底色、纪实性叙事为主要手法、人物塑造为核心,展现了饱含家国情怀、极具风土人情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皆处于近代,图书馆事业方兴未艾,一时无法覆盖到更为广阔的区域,尤其是乡村等远离城市的地区。受到美国经验的启迪,佐野友三郎借鉴杜威的经验,在日本秋田县立图书馆任职期间潜心研究巡回文库。1903–1915年,佐野的巡回文库事业随其转任在山口县蓬勃发展,在其影响之下,还出现了私立团体主办的专营巡回文库。日本乡村图书馆的巡回服务呈现出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目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尊重读者需求建立文库与以效率优先制定巡回方案等突出特点。与佐野同时期,我国在20世纪前后也出现了服务于京畿地区的“京师学务局巡回文库”、服务于武汉三镇的文华公书林的巡回文库等,乡村图书馆的巡回服务在20世纪20–30年代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中日两国同样习得于美国的巡回服务的不同发展特点,探讨图书馆巡回服务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34.
<正>南江县档案馆于2014年9月率先在全市创建成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作为四川省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之一,近年来,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扭住“三大体系”建设,完善“五位一体”功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档案工作优势,与各部门密切配合,档案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39.
封莉 《采.写.编》2022,(12):I0005-I0005
“河北华泉食品有限公司1987年开始创业,初始自有资金2000元,从信用社贷款10000元开始创业,在栾城农信联社的一步一步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近日,一封由现任河北华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吉更亲自书写的感谢信送达栾城农信联社,对该社35年来对企业的帮扶支持表示感谢。近年来,栾城农信联社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先后支持了以“河北华泉食品有限公司”“河北德弘食品有限公司”“石家庄日新禽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家省级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及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发放贷款4307万元。  相似文献   
40.
城镇化发展导致村民的身份观念出现离散化,村民的乡土认同和身份认同逐渐消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祠堂作为重要的媒介域在村民群体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祠堂一方面通过符号媒介向村民传递着各式信息,勾起其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与此同时,在仪式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将村民的情感连接,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村民通过新媒体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围绕乡村祠堂展开的仪式活动,在网络公共平台传递价值信仰和共享仪式意义,加固群体身份认同,促进群体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