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1篇
教育   654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孔喆 《现代语文》2005,(8):44-44
从作品提供的作家的价值立场来看,新感觉派的作品大多是反都市反现代性主题的。而从写作上来看,新感觉派的小说并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作品: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虽然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的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但他们的小说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格局,在布局谋篇上仍按事物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展开情节,  相似文献   
82.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姓名在鲁迅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意义。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的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3.
周建媚 《教学随笔》2016,(8):152-152
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只是通过道听途说及影视媒体接触而形成的初步印象,没有文本阅读的积累,如何进行探析?如何撇开红学专家的研究结论,让学生自主的介入人物探析,并能有兴致的深入探索形象的多面性?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形象,本案例考虑学生的学情,引入有争议的话题,结合有争议的文本片段,试图来引导学生在多种争议方式中去探寻那位“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形象真意。  相似文献   
84.
及宝瑶 《中学文科》2007,(8):106-106
《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里充满着矛盾.这一方面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更重要的是为人物性格、心理的展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增强了主题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85.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曲作品,元明以来,一直最受群众欢迎,但对其结局非议颇多,对此应通过认真分析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与作者追求、人物性格塑造及人们的审美情趣,才能对<西厢记>的结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86.
从高晓声研究这一层面作为切入点,通过从国内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百余篇论中挑选有代表的章来分析,我们可对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象征性小说、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刻划、幽默风格、语言运用等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7.
88.
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中,通过对其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可以说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89.
王聿发 《现代语文》2006,(10):39-42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歇后语"分为两种类型:"原来的歇后语"和"新兴的歇后语"①."原来的歇后语"就是"藏词",这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新兴的歇后语",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歇后语."新兴的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口语性语句,也有人叫"缩脚语"、"俏皮话"或"引注语".  相似文献   
90.
关于《救风尘》的一点民俗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救风尘》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创作的一部喜剧,敷演风尘女子赵盼儿以风月手段战胜花花公子周舍,营救结拜姐妹宋引章的故事。历来人们在分析赵盼儿得胜的原因时,多从二人性格的对立,从赵盼儿的性格入手。这固然是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但剧中有关“羊、酒”的习俗,提醒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不应忽视民俗习惯对人们心灵、精神的制约,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