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109篇
科学研究   104篇
各国文化   184篇
体育   163篇
综合类   144篇
文化理论   46篇
信息传播   3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现代科学诞生以前,各门科学并没有独立的文化地位,而是附庸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机体上,佛教文化就是一个包合有一定教学与逻辑学知识的庞杂的宗教体系。借助于佛教传播,中国与印度、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教学等科学交流曾盛极一时,但受制于佛教自身的宗教本性,数学等科学只能得到十分有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2.
佛教美术是中华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佛教美术的审美教育大有必要。比如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辩析是非的能力,借鉴佛教美术有益的创作技巧,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63.
对中唐书僧长沙怀素是律僧、教僧还是禅僧,过去的历史材料没有记载,也几乎无人涉及.于此,根据现存资料并深入发掘,得出了书僧怀素皈依的只能是南宗禅的结论.  相似文献   
64.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民族自古以来相交往、融合的走廊,是一条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古老驿道。  相似文献   
65.
说"一寸肠"     
唐人的习惯用语“(寸)断肠”直接来源于东晋南朝的流行用法。从东晋开始,“(寸)断肠”是一个带有佛教内涵的用法,而唐代用“一寸肠”指代自己亲骨肉的用法,其来源是东晋佛教译经中的“穷肠子”。对这两方面,历代辞书均未涉及。  相似文献   
66.
佛教传入中国,其诸神鬼的形象也必然受到中国本土化的影响而发生转变。本主要分析了“夜叉”在《太平广记》中的形象。并对“夜叉”形象的流变进行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67.
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自然风景,而且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简单朴素、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的乐观积极精神。中国佛教的某些思想在作品《瓦尔登湖》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68.
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教合一,返本归原;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积功累行,功行双全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全真教思想在对唐宋以来我国思想界三教合一、凸现心性这一主流趋势做了充分回应的同时,也对“生与死的关系”、“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这两个古老的话题给出了自己超越三教的回答。  相似文献   
69.
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艺术史上的成功,这是多方面因素整合的结果。传统雕塑的历史积淀为佛教造像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中国画及画论对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雕塑家对佛教造像的创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中国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在当今西方艺术领域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冲击时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引进,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让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国际先进化接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0.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