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0篇
  免费   1篇
教育   1368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王辉锋 《辅导员》2014,(14):21-22
正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儿童诗的写法是:由生活中某种常见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思考、想象,联想到与之类似或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借助修辞手法,把这种事物或现象间接地、生动形象地、充满趣味地表达出来。我们来看例诗:  相似文献   
22.
尚静雅 《大观周刊》2011,(17):57-58
通过分析英国诗人丁尼生《鹰》中的音韵节奏,标点词汇,修辞手法将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和文学作品鉴赏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分析其译文,深刻体会探索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3.
若能将课本上的文章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作用,一定会让学生在继承语文知识的同时,有更大的收获,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4.
25.
"读写结合"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指出了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密切联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广泛运用。可当下的读写结合在提高学生"写"的能力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的落实上还存在不足,让我们一起来审视。一、当下读写结合的类型——看似都有"写"当下的读写结合是什么样子的呢?笔者搜集了大量资料,发现多体现为这样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26.
张影 《教师博览》2011,(6):57-57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声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相似文献   
27.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时常写到物,我们既可以单纯地说明物、描写物,也可以在文章中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以物喻人,能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然而,在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只有对相似点反复摹写,才能让二者一步步融合,文章意蕴得到自然升华。一、细致描绘,突出重点在以物喻人类的文章中,写物是手段,喻人是目的。不管是写花草树木,还是写其他静物、动物,关键是要挖掘物与人在形  相似文献   
28.
李朝贵 《贵州教育》2013,(12):34-36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如何运用知识,具有自觉更新知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在写作中培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这种创  相似文献   
29.
非典之战     
抗非典,防非典,人人都在说非典。非典就像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人措手不及。为了防非典,谁不在奋起作战呢?瞧,我家也在并肩作战——  相似文献   
30.
吴杰 《新高考》2007,(11):18-19
一、现象2007年湖北卷第一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案:"两诗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