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95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59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1.
92.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继承了先秦时期动物描写的神化书写——动物神话和动物图腾,以及两汉时期的动物描写的仙化书写——异化神化。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呈现出独特的特质:不仅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更加繁丰,而且其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动物描写介于人、仙之间,阴、阳之间,书写更加鬼化。这种描写不仅是当时"万物有灵"文化的反映,也是魏晋士子任化虚空的集体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93.
包丹丹 《中国教师》2013,(11):76-78
一做历史者大体不出三路:信古者,疑古者,以及释古者。过分迷信,有如信仰,做出的不是历史;过分怀疑,自坏根本,败坏的可能是文化。所以在这三者中,个人欣赏最后一种,即释古者。尤其欣赏陈寅恪先生那句人所共知的"同情与理解"。在民国那样一种学术氛围下,这并不是史学者的常态,与之持相近观点的钱穆先生在  相似文献   
94.
同是饮酒之人,在社会乱离、命运多舛而饮酒之风盛行的魏晋时代里,陶渊明和竹林七贤表现出两种不同风格的饮酒方式,同时也演化出两种不同的士人心态——竹林七贤式的自我麻醉和陶渊明式的闲适坦然,这两种饮酒方式所体现的士人心态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坛。  相似文献   
95.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那一轮明月.是从《诗经·陈风·月出》篇升起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它圆在汉魏六朝的城郭之上.在刘宋谢庄的《月赋》、齐梁沈约的《八咏诗·登台望秋月》、  相似文献   
96.
自佛教传入中国,便与文学结缘。在佛教的影响下,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文论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史传亦受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表现在六朝史传中非凡之相的塑造、史传对佛教故事的化用以及史传中诵经解脱故事模式的形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7.
引言     
《文化学刊》2013,(4):4
<正>"文风",是个老而弥新的话题。"文采"亦属"文风"问题。中国文论注重文采,古代论著注重文采,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魏晋六朝文论家刘勰曾明确地提出了"文采"这个文章学兼文论学命题,"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相似文献   
98.
我国佣书业指的是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的兴衰与书写材料和生产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雕印书籍逐渐取代了手抄,此后,佣书业日渐式微,最后退出图书生产领域.据此推断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  相似文献   
99.
这本书是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汤一介、乐黛云夫妇与一双儿女合著的唯一一本家庭回忆录。文字平实厚重、真挚深情,配以66张珍贵历史照片,深厚的亲情和时代烙印下的忧伤溢于言表,大师的人生态度、深邃博学的哲学思想尽现其中。中国知识分子家族的百年风雨、心路历程,中国士人的历练与飘摇,儿女眼中的朝花夕拾,北大燕南园的往事回忆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100.
经典作品,就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万世之作。被誉为"明文第一"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是教材里一篇文质兼美、百读不厌的经典篇目,一直以来对它的解读常停留在感伤悼亡、抒写亲情、语淡情深等方面,却很少探究作者蕴藏在文中悲喜情感之后的真实心理。本文试从"士"文化角度解读文章的深层意蕴,以期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更真实地贴近归有光寄寓在书斋中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