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76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438篇
教育   68842篇
科学研究   5166篇
各国文化   143篇
体育   2966篇
综合类   2390篇
文化理论   447篇
信息传播   10192篇
  2024年   248篇
  2023年   929篇
  2022年   501篇
  2021年   797篇
  2020年   965篇
  2019年   1085篇
  2018年   531篇
  2017年   1121篇
  2016年   1543篇
  2015年   2643篇
  2014年   6211篇
  2013年   5308篇
  2012年   5943篇
  2011年   6687篇
  2010年   5989篇
  2009年   5712篇
  2008年   6832篇
  2007年   5567篇
  2006年   4213篇
  2005年   4233篇
  2004年   5756篇
  2003年   5781篇
  2002年   4049篇
  2001年   2979篇
  2000年   2118篇
  1999年   651篇
  1998年   374篇
  1997年   290篇
  1996年   283篇
  1995年   250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报纸的改革是多方面的,两年来,我们在报纸新闻版的版面创意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对新闻版的版面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的根本宗旨是根据新闻受众的变化,满足广大志的需求,竭诚为读效或,我们把这些思考和探索称之为新闻版面模式的受众意识。  相似文献   
64.
稼轩词中生命体验式的创作方式揭示了词人浓郁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在中国文化中主要体现为“柔”。辛词中的悲剧意识体现了这种柔性的力量。它在更深层次上是来源于作者对边缘式的“归正人”的生存处境的体悟与感受 ,正是在这种以“宦游”为主要形式出现的边缘处境中作者揭示出了生存的悲剧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65.
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教育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影响和调节学生的情感;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他们的个性心理;四、优化心理环境,塑造美好心灵。  相似文献   
66.
陈梦娟 《视听界》2006,(3):37-39
背景:今年年初,南京市记协与南京市建委联合举办的首届“南京城建好新闻”评比结果揭晓。尽管看似只是一次市级专项新闻评比,但竞争却异常激烈。原因在于,本次评比打破了行政管辖的局限,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江苏广电总台等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媒体与《南京日报》,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等市级媒体都认真选送了若干优秀的城建好新闻作品。本文作者作为本次评选活动终评委之一,以自己的阅评印象说一点做好正面报道的体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67.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只有促进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论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精神;指导质疑方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8.
69.
李锐是一个很有苦难意识和悲剧情怀的作家,他有着深沉的苦难意识和独特的文学苦难观,在经历和记忆苦难的同时,李锐拥有了一种作家的思接千载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70.
慨叹生命的短暂,忧叹岁月的流逝,这是哲人骚客常有的情怀。庄子生死齐一可谓达观,但仍有“人生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慨。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孔子,也曾对时光的流逝不返有过深沉的叹惋:“子在川上日: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也感叹道:“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流光如水、人生苦短的怅惘是人类生命意识觉醒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