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652篇
科学研究   11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除了农业必要劳动力以外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目前大连市有近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吸纳了30多万,还有12—15万投有转移和安置。而“九五”期间预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总量将增至90—95万,其中有30—38万不能安置。为此,大连市有关部门应该从农村内外两个领域着手,广泛利用区内和区外两种资源,开辟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通过多渠道安置、分流,最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812.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结合山东省省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注重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  相似文献   
81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在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应予借鉴,教训应予吸取,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自身特点,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814.
城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然而我国城镇化在实施过程中受制度、法律、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影响,存在很多弊端。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由20世纪80年代“积极发展小城镇”转移到20 世纪90年代至今大、中城市的建设,大、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15.
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也日益扩大,给我国并不发达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最后指出农村城镇化是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关系到全局改革的跨世纪难题。农村劳动力有能人型、适应型和剩余转移型。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实质上是低素质的种植业上的劳动力的剩余,其转移途径主要有五:挖潜发展农林牧副渔等业,推动剩余劳动力的现实转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深度转移;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增长点;开展劳务输出,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转移的根本出路有赖于建立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制定促进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政策法规;科教兴农,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计划生育,调控农村劳动力的供求总量  相似文献   
817.
本文在对青海省五大区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青海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并根据青海省省情阐述,提出了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