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48篇
科学研究   151篇
各国文化   90篇
体育   67篇
综合类   48篇
文化理论   35篇
信息传播   2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区永善籍学者,原西南师大教授邓子琴的《中国风俗史》和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52.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试论中国古代歌谣的性质及其与社会风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歌谣都是因人而起、缘事而发,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是古代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歌谣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不仅能够成为发生重要影响的公众舆论,而且其本身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期的采诗观风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俗巡使制度,统治者之所以特别重视民间歌谣的搜集和采察工作,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风俗重要内容的歌谣可以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李继高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F0003-F0003
历代有识之士皆重视民俗(风俗)文化的研究和改良。我国古老的典籍《礼记》中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教诲;《汉书·艺文志》提出“观世风,知得失,自考正也”。“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苏轼强调:“人之寿天在之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5.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种兴奋状态中。所谓情感激励,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人的情感,使之产生人们所希望的倾向,并形成持久、  相似文献   
56.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反映了同角的不同三角函数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7.
鸦片战争前后,与严重的社会危机相对应,人的道德、心理与行为方式也面临着近代转型的根本任务.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个性解放思想等优秀成分的基础之上,揭露、分析了当时国人人心风俗全面堕落的种种表现及其政治、学术、社会成因,并提出了他们对理想国民性的崭新设计,这是一个集传统文化优秀成分之大成的人心风俗改造模式,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还不具备国民性改造的近代意义.  相似文献   
58.
在美术作品创作中,深化素材,大胆想象,艺术地反映客观世界是作者从构思的层面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关键所在。同时作者艺术修养和才能的提高,可使作品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59.
刘英 《科教文汇》2007,(9S):77-77,81
英美传统节日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英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节日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可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促进学生能灵活、深入、有效地表达思想,学会正确的交际和交流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英美的节日文化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0.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