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7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7876篇
科学研究   686篇
各国文化   400篇
体育   669篇
综合类   748篇
文化理论   197篇
信息传播   1126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84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372篇
  2019年   407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374篇
  2016年   531篇
  2015年   890篇
  2014年   2422篇
  2013年   2027篇
  2012年   2379篇
  2011年   3050篇
  2010年   2639篇
  2009年   2419篇
  2008年   2635篇
  2007年   1644篇
  2006年   1528篇
  2005年   1249篇
  2004年   1341篇
  2003年   1139篇
  2002年   1021篇
  2001年   914篇
  2000年   667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步入2001年下半年的玉溪市花灯剧团,为了将“三个代表”的精神落在实处,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一个欢迎、祥和的春节,正在加班加点、紧锣密鼓地赶排一年一度的春台演出剧目。年初,剧团在继续加工复排优秀保留剧目的同时,为一队新排大型花灯喜剧《三子争父》及一组清新活泼,风格各异的花灯小喜剧。为二队新排根据中国古典南戏《刘知远白兔记》改编的大型花灯悲剧《白兔记》,大型花灯爱情悲剧《梨花情》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四台新戏已彩排完毕,整装待发。  相似文献   
42.
作为俄国19世纪重要诗人之一的莱蒙托夫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对祖国的爱是他诗中一个最响亮的主题。  相似文献   
43.
本论述了人们对陶潜诗歌的认识过程,从白居易,苏轼,朱熹,龚自珍,到鲁迅,朱光潜都对陶诗有很好的评价,尤其是鲁迅,认为陶诗不仅有“静穆”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诗“金刚怒目”的思想根源,在于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壮志未酬的愤懑。应正确认识和评价陶潜“金刚怒目”式的诗歌。  相似文献   
44.
乐圣李龟年     
胡序知 《山东教育》2005,(11):56-5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文学艺术上,不仅古典诗歌的发展进入繁荣的高峰。而且书法、绘画艺术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等拥有世界声誉的大诗人和一大批名家。多种风格、流派的百花齐放,题材内容的丰富和艺术表现的多样,这一切都显示了当时文学艺术创作的全面成熟,可谓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45.
中国古典诗歌中,涉及民族关系的,难免沾上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唯独楚辞是没有民族偏见的,屈原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46.
李明卿 《学语文》2005,(1):83-86
属于鉴赏评价题,能力层级为E。要从作品中概括出作者在人物形象的性格、意义的成功之处以及刻画人物、表达主旨在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招数、特点。  相似文献   
47.
经历了近百年前的那场白话运动之后,言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提倡用白话写作,这是当年“五四”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目共睹,其影响是深远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到今天,白话的写作与阅读确实已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但也没有人敢说,用言写就的那些字从此就成了历史的垃圾,或只是某些专业人士的研究对象。相反。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之古,仍然令我们受用不尽。当我们不经意间念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不可谏,来犹可追”这些精妙的词句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在用一种古老的沿体追寻着千百年前古人的一缕幽思。古离我们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48.
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手段的发展是日臻完善的,这种完善的过程在形容美女的诗歌中表现得很明显。作为艺术手段的铺陈描写,它从对形象的正面描写发端,经历了侧面烘托,再发展到效果性细节的形容,逐渐趋向于丰富和完善。集中是构成诗歌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同时又是其他文学形式所共有的审美要素之一,因此将其列为诗歌审美规范的独具的重要特征,显然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49.
吴昌硕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然而,相对于书、画、印的盛名,其诗歌成就似乎甚少有人问津.实际上,在吴昌硕的诗中,我们亦能清楚地看到其金石书画的影子,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子,才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本文主要从金石气、以丑为美等方面探讨了吴昌硕诗歌的美学特色,从而试图找到其诗歌与金石书画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0.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