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作为美国对外文化交流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传教士对美国政策的影响虽不如政治家那么显而易见,然而,他们作为上帝和平主义的使者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1918年12月10日星期二,身在南京的司徒雷登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纽约的电报,主要内容是选任他作为北京一所新成立大学的校长。其实他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事先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刻很有可能到来。如今邀请函在手,按照原有打算就是婉拒这热情的邀请。随即,司徒雷登拟写了电报,准备发出。然而后来,他不仅留下了这封电报,还几次北上北京筹谋新大学办学事宜,并最终就任该大学的校长一职。事情是怎样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燕京大学校长一职又为何花落司徒雷登?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初司徒雷登的一些来往信函解读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的灵魂。在主政燕京大学时期,他根据中国社会需要开设职业教育专业,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重视合作办学和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紧密结合起来,将燕京大学逐渐融入到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当中。不仅为当时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满足了中国社会的需要,而且为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葛美荣 《档案天地》2010,(12):30-32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一篇著名的文章。文中的司徒雷登是何许人?毛泽东为何要写他?  相似文献   
15.
一、在愤悱启发的准确切入中追求“谐振”效应 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早就无人不晓,然而如何去进行恰如其分的“愤悱启发”呢?窃以为,关键是找准切入口。生源好的学校也许缺少切身的感受,生源差的学校都会感到“启而不发”的尴尬和苦恼。其实,“启而不发”就是“教”与“学”没有达到“频率相近或相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一味埋怨学生脑子笨、基础差,不如多做一些“学情”调查,弄清楚学生真实“处境”和“心境”,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寻找“谐振”的切入口。例如笔者教学《别了,司徒雷登》时,问课文题目好在哪里?一连站起来几个同学都说不出所以然来。怎么办?回到“填鸭”的老路上去吧,又心有不甘;  相似文献   
16.
说到朱自清,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散文名篇《春》、《匆匆》。听流行歌曲《荷塘月色》,会想到他的同名散文名篇。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举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7.
作为蒋介石“私人参谋机构”的核心成员.王世杰极受蒋介石信任。据吴国桢回忆,蒋介石下野之后,一直随侍左右的主要是蒋经国、王世杰、吴国桢、黄少谷、张其昀、沈昌焕等。另据1949年11月6日司徒雷登与郑介民在华盛顿谈话的备忘录,郑介民告诉司徒雷登,现在蒋介石身边最信任的是这四个人,即王世杰、吴国桢、唐纵、黄少谷。  相似文献   
18.
司徒雷登,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个名字再度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据报道,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下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这是司徒雷登的遗愿。美国现任驻华大使雷德出席当天的骨灰安放仪式,杭州市民以及中外友人参加司徒雷登骨灰安放仪式。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网报道:五十多年前,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而闻名于世界的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先生的遗骨于2008年12月初被安放在杭州安贤陵园里。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1月17日,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归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因,让中国人重新把目光转向了这个饱受争议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