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9篇
  免费   7篇
教育   4328篇
科学研究   120篇
各国文化   194篇
体育   427篇
综合类   288篇
文化理论   53篇
信息传播   9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573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436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562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991.
养子本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宗法制及其伦理观念的影响,养子现象并不普遍存在。唐代统治者对异姓养子也采取禁止的态度,但在唐代中后期,由于胡族风气的濡染和军事形势制度、政治形式的变化,养子现象在藩镇出现并流行起来。藩镇养子风气影响了宦官养子,加剧了社会动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唐后期和五代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佛教东渐,与中国传统化交汇互融,经过几百年流播,至隋唐,影响已渐入肌理,此时的诸部佛典完备评出,成为刺激隋唐五代叙事学演变发展的一种活跃因素,本以牛肃《纪闻》为对象,全面爬梳其中之佛经故事的踪影,逐一胪列新发现的受佛经故事题材濡染刻烙的小说,探寻其“本事”之源,中从汉译佛典及相关传录中梳理出部分小说题材之“摹本”,以实证材料同小说题材相对应,从而论证小说融摄佛故事,以展示梵汉化交融对隋唐五代小说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羊欣,幼学书,兼善隶、行、草书,为王献之之后著名的书家。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帖》《大观帖》《闲旷帖》等。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  相似文献   
994.
曹操“唯才是举“的才性观是对汉代“经明行修“传统才性观的反拨,其独举“才智“的才性观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建安文人的“逞才“风和邺下文学的兴盛.文章围绕建安文人逞才的具体表现,对建安文人逞才与五言诗、即兴抒情小赋、奏章檄文等文体的发展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梳理,同时对邺下的逞才环境,邺下文人集团新的宾主关系和慷慨缘情的逞才特点等作出粗浅分析,试图分析探讨曹操才性观与建安文人逞才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随着经济的繁盛,清中期文人流动频繁。李葂和卢见曾成为文人交游入幕中典型一例。卢李二人因诗名相识,拥有相似的诗词理念,诗多述实事而道性情。卢见曾推荐李葂参加博学鸿词科考,李葂卒后抚育其妻女刊刻其诗,助其诗画艺术留名历史。通过对卢李二人的诗词交游研究,对理解清人游幕以及李葂诗词、绘画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6.
对传世佛教史籍中法照在五台山的感通故事及其与法照一生传教的关系 ,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已的观点。利用敦煌文献P 2 130所提供的珍贵资料 ,对以往学者们尚未搞清的法照在并州传教、由并州入长安的时间 ,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7.
雪趣     
张敏 《山东教育》2005,(8):59-59
写雪的时候,我忽然想到雨。雨和雪相比,可能更多的人会喜欢雨。有诗意的人往往走入蒙蒙雨雾中寻找纷飞的思绪:生活恬淡之人则喜欢泡上清茶一杯,于窗前静听雨打芭蕉的幽响;失意凄苦之人则喜用雨打残荷的意境来排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在人的眼中,雨是最懂得人情的。难怪在文人的笔下既有那“听听那冷雨”的悠闲,  相似文献   
998.
屈原的文人气质与政治品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道”抗“势”,以行践“道”的骨气、固守完美人格的胆气、批判现实的勇气以及“社稷至上”、“民生为本”、积极“修身”等品质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在现实的语境下,以“楚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屈原的文人气质和政治品质的探讨,不仅有利于管窥处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气质与政治品质之一斑,而且对当今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春恨可分两种:一是面对初春、仲春美景的怨春、恨春,感伤自身本质没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得到应有肯定;另一种是面对暮春残景的异春、悯春,联想自身在现实中被否定和难于被肯定。春眼本质意义在前一种。诸多写男妇之情的文人抒情之作,可用“春眼”模式解悟阐释,即借特定物候与女性口吻发射我本质不得实现的怅恨,这是中国文人心态一个独特定照。  相似文献   
1000.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文人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与其他的绘画种类区分来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一般认为其产生和发展可追溯至魏晋,兴起于宋代,以苏轼为表率的文人画家渐渐取代了相对意义上的画工画,成为绘画史上的主流。文人画发展壮大后,关于文人画的创作者——文人画家也倍受关注,而文人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也相应的值得我们关注,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理解文人画内涵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