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25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84篇
教育   19924篇
科学研究   2723篇
各国文化   327篇
体育   1245篇
综合类   781篇
文化理论   258篇
信息传播   4705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365篇
  2022年   386篇
  2021年   461篇
  2020年   478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239篇
  2017年   467篇
  2016年   721篇
  2015年   1138篇
  2014年   2786篇
  2013年   2223篇
  2012年   2742篇
  2011年   2650篇
  2010年   2171篇
  2009年   2090篇
  2008年   2355篇
  2007年   1614篇
  2006年   1177篇
  2005年   1032篇
  2004年   935篇
  2003年   918篇
  2002年   769篇
  2001年   617篇
  2000年   429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唱曲之法,不但声声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间。  相似文献   
22.
两位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和沃尔夫在生活道路与创作生涯上出现的类同,有其历史必然性及文学必然性,而其差异对后代文学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3.
在精品节目创作过程中,经费、时间、设备、题材、地域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都会对精品的产生造成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24.
格里格所作钢琴抒性小品集感受与想象于一身,浓笔淡墨,恣意洒泼描绘了一幅充满乡情乡音的北欧纯朴音画,而极富创意的多种和声手法则为音画添上了风情各异的色彩,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格里格挚爱自己民族,祖国的情感,也反映了格里格不同于肖邦等前辈作曲家的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25.
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现代主义思潮演化出来的“先锋文学” ,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和收获。现代主义的“先锋文学” ,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借鉴。残雪、莫言、苏童、余华及马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 ,有坚守 ,有变异 ,有回归 ,现代主义虽然具有某些“中国化”的特征 ,但要想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学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尚须历史地长久磨合。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以《激情燃烧的岁月》电视文本为对象,从接受主义角度探讨了该剧因过度迎合受众的收视需求,导致编创思想混乱、牴牾。男权中心主义的流露和张扬,降低了该剧在情感价值取向与伦理道德取向上的价值。而受众如此强烈的接受激情,又折射出当下社会、民族文化意识中,男性中心集体无意识的根深蒂固。并指出,电视文化的传播者应明确自身的角色意义,力求做到商业利益与人文关怀的统一,让受众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逐渐获得透视生活本质和生命真谛的能力。  相似文献   
27.
28.
神游书法     
施麒俊 《教育文汇》2003,(12):36-37
今天网络时代谈起这个话题似乎落伍、守旧而不合时宜。汉字输入法的不断发明逐渐改进了方块汉字的命运,承载了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汉字才免于不断衰竭灭种的可能。从汉字到书法的转变来说,纯艺术性取代了实用性,书法变成了阳春白雪。在普通人眼里,书法变成了没有意义的东西,远没有电脑的各种字体来得快捷而规范,文房四宝成了附庸风雅的摆设和博物馆仅供品赏的展品,书法  相似文献   
29.
就新闻而言,精品是指那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具有广泛社会反响的精神产品。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广播电台生产精品,强化节目精品意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与其他媒体竞争的需要。如果说精品生产是一个台的立台之本,那么精品创作同样是一个新闻从业的立足之本。而创作精品,离不开创新拼搏,离不开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30.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研究所王维教授说: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组织得以生存或具有永久竞争力,关键在于组织能够获得互补性的知识、资产和组织的荣誉,这样的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团队是致力于共同目标而相互分工协作、承担一定职责、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整体功效远远超过个体的潜能之和,起到了“1+1〉2”的功效。团队管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的企业开始盛行,进入九十年代团队理论在中国的企业逐渐开始运用。企业团队经营的理念值得学校管理者借鉴和运用。中小学虽然有别于一般的企业,但学校组织同样需要人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当今学校面临着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各种社会压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矛盾更需要学校成员通力合作去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