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0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许多评论家谴责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认为她使康普生家走向了衰落,另有一些人赞扬她是一个敢于反叛传统家庭与社会的英雄。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公正。其实,凯蒂从一个纯真美丽、勇敢自信并具反叛精种的女孩沦为妓女,并最终沦为纳粹军官的情妇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应该说,她是美国南方妇道传统与双重标准的牺牲品,凯蒂的堕落和毁灭是来自男权制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势力共同作用造成的必然结果。福克纳借凯蒂的悲剧批判旧制度,谴责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从功能文体学的视角,以《喧嚣与骚动》中的三个语篇选段为例,分析语篇的及物性过程,主要从过程和参与者两方面入手,揭示了进行及物性过程分析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人物身份建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3.
正今天,是我们所有媒体人共同的节日。不过,我知道,此时此刻,当我站在这个发言台上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同行们依然奔波在路上。对他们来说,新闻现场就是最热闹的庆祝现场,新闻作品就是最珍贵的节日礼物。在这里,首先给所有的同行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盘点着收获,分享着荣光,也一起思考着责任,憧憬着理想。而对我来说,今天站在这里发言,又有着别样的意义———今年,恰好是我走上记者岗位、进入新华日报的第十年。  相似文献   
44.
李汶炫 《青年记者》2012,(12):28-29
在网络传播中,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也使传播活动进入“众神狂欢”的时代,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狂欢者”势必带来杂乱的海量信息.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在众声喧哗之中如何对网络传播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传播的内容进行必要地把关,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近期,"孝道"成为一个热点议题。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都掀起了不小的舆论浪潮。日前,由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办等发布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同样引发热议。虽然各方观点众声喧哗,但碰撞之中又不乏共鸣:向"百善孝为先"的孝道回归,思考今天为人子女者如何尽孝。由是观之,新版"二十四孝",从"教父母学会上网"到"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从"为父母购买保险"到"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尽管具体标准见仁见智,但起码展现了孝道内涵的时  相似文献   
46.
网络舆情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甚至呈现众声喧哗之势,但是,当前的有关研究往往较多集中在技术层面,深入到社会政治生态中进行考察网络舆情及其意义的学术作品则比较少见。郭小安博士的专著《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虽然没有直接以  相似文献   
47.
刘莹莹 《班主任》2014,(2):70-70
正我是去年新入职的老师,教六年级和七年级12个班的心理健康课。也许因为我是新老师的缘故,上课时,孩子们比较活跃,有的大声喧哗,有的在底下悄悄搞小动作,有的连老师提问的内容都没有搞清楚就举手抢着回答问题。批评他们时,他们总是对  相似文献   
48.
成雁南 《视听界》2013,(1):92-94
现在新闻不再稀缺,独家的、稀缺性强的深度解读,更具权威。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电视新闻评论如何突围?本人认为,应当有“不同凡‘想”’的能力,即提供独家见解、独到思考、独特发现。  相似文献   
49.
王菲菲 《科教文汇》2009,(6):206-206
《新课标》的实施给音乐课堂形式带来了“百花齐放”,使得音乐课堂是那么的“热闹”,学生各种感官的共同“谐作”,让听者感觉老师在“秀”、学生在“演”,呈现一片的“喧哗与骚动”。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音乐教学的主旨是审美,我们的“乐”(音乐)要“乐”(快乐),我们要“律动”引领的“心动”,我们应该好好审视当下课堂的“喧哗与骚动”。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