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070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81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家庭教育》2005,(7B):14-15
夏天是盛产水果的季节.水果营养丰富.父母总是想让孩子多吃水果。可水果固然好吃.却并非多吃益善,因为,水果性情各不相同.吃水果也有学问。  相似文献   
992.
993.
恐惧源于误读。闭着眼睛走路,心里面老是不踏实,害怕摔交。人的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跟恐惧有关。为了消除恐惧,我们需要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994.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不幸的民族,但是在今天却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什么?是靠教育培养出强大的民族群体。孩子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向老师问问题了没有?”可见他们的问题意识较强。我们的前人也早有此熟识,“学则须疑”就提出了学习中要有问题意识。初中语文第五册《怀疑与学问》就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怀疑精神与做学问之间的辨证关系,这里的怀疑精神就是问题意识。而现在我们家长大为关注的是“你考试考了多少分?”不仪仅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考分也显得过于热情,而淡化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95.
我国学术界一贯祟尚学问家的“道德章”,“道德”永远放在“章”之上。大奸臣严篙的字不是写得不好,可是书林书碑中不会收他的字,大汉奸汪精卫的诗写得也不是没有一点功力,可是谁会称他为诗人?苏轼说“如其人”,可谓一语言中的。为人不好,章再好也臭了。所以要做学问必须先学做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章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操的综合表现,思想品德有欠缺,章就好不了。  相似文献   
996.
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近代名词人谭献于1901年去世。3年后(1904),“清末四大词人”的领袖王鹏运亦继之告别人世。190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64则在《国粹学报》连续刊出,它引进西方学批评话语研究词学问题,标志着中国词学批评新变的开始。20世纪的清词研究也伴随着清王朝在1911年的灭亡而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997.
西方人讲究吃得好,但吃得简单,平时一顿饭一般一两个菜,请客时最多也就三、四个菜。这同我们在请客时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很多菜的习惯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998.
贴近生活找课题 探究身边大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它没有现成的教材。因而.如何因地制宜进行课程开发,体现地方特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以“探究身边的科学”为主题.以“贴近生活找课题,探究身边大学问”为切入点,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小”课题,往小课题探究中获得大学问,收到了较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99.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我国学术界最有学问的国学大师是谁呢?是胡适吗?是陈独秀吗?我说不是,都不是,而是连学士学位都没有的陈寅恪。说句不客气的话,就连一些名的教授,有哪一个人的学问能和陈寅恪相比?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素以学识渊博驰名中外,而在陈寅恪面前也自愧不如,甘拜陈为师。他曾盛赞陈寅恪:“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  相似文献   
1000.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众多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后,哲学家对他的弟子们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