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2篇
教育   421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30篇
体育   79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0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1.
张锠 《收藏界》2011,(2):126-126
艺术的发展如江河后浪推前浪那样,不断地推进叠加着能量,继而一泻千里地融汇流淌于海的无尽天际。彩塑艺术,正如江河那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质朴醇厚的原始艺术,至雄健富于装饰美的殷商之风,到魏晋南北朝的超脱飘逸,隋唐的细腻饱满,宋元明清以探求生活中人的形象,赋予典雅的装饰之风,在其渐进流变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彩塑艺术风格,并日臻精炼与成熟。  相似文献   
42.
刘天琪 《收藏》2011,(8):48-52
中国人观照自然、阐释生命和承载思想、文化观念的山水画,肇于人生觉醒之六朝,延至唐代王维摩诘以诗入画,且画蕴有诗,遂为文人画之初祖。此后宋元时期南北画家各有发展,江浙以湖州为文人活动中心,前有赵孟频开宗立派,后有“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各据高峰。  相似文献   
43.
话本小说的入话通常有入话诗、评介语、小故事等几种形式,随着宋元话本向明话本的过渡,文体更加完备规范,其中表现在入话部分的不同,主要在于加强了入话与正话的关联,减少了随意性,突出了话本作家的教化责任感.  相似文献   
44.
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既是文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亦与骈文和散文之争的文学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刘师培、章太炎、黄侃等一批学者以北京大学为阵地,对"文"与"笔"范围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六朝文论的复归。从文学史上看,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在为骈体文寻求正统地位的同时,客观上也张扬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总之,民国之际学者们有关"文笔之辨"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性的阐释,使得清末民初成为了"文笔之辨"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江苏如东实验中学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探索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模式——“协进课堂”。该模式分为前置学习、协进学习、提升学习三个板块。而处在初中“小学科”这一尴尬地位的历史学科如何将自己的学科特点融入到“协进课堂”模式中并达到高效,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我就以初一历史期末复习宋元专题为例谈谈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46.
近年来,随着明清天主教史资料的积累以及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以明清之际《圣经》人物形象入华作为新的研究视阈,通过集中探讨入华的"上帝"、"玛利亚"、"耶稣"等形象在汉语语境下的历史际遇,揭示出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本质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审视和探明明清之际以传教为媒介的中西文化之间的文化接触与碰撞、文化变迁与共融的实质,并对当前汉语界有关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讨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7.
<正>我们祖先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它却没有像西方一样孕育出近代科学,反而在明清之际变得停滞不前,其原因何在?下面我就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来加以探讨,希望能从这些发展特点中找出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一些原因和启示,为今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一是中国古代科技自成体系,独立性和排外性强。中国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地形上又多是平原和丘陵,  相似文献   
48.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9.
杨才玉 《收藏》2007,(1):44-51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藏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景德镇官窑瓷器、上海稻房博物馆(筹)藏景德镇在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7501毛泽东主席生活用瓷,连同台湾鸿禧美术馆藏景德镇瓷器,于2006年10月21日开始在日本国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举行“景德镇千年展”首展,之后还将陆续赴茨城县陶艺美术馆,山口县立荻美术馆,东京市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举行为期一年的巡展。此巡展的展品皆为三馆馆藏精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景德镇千年制瓷业的悠久历史及其辉煌成就,在当前中日关系解冻趋暖的大背景下,这种文化交流受到日本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作为民间藏家藏品的“7501毛瓷”首次成批出国巡展,其重要意义及其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吴桢 《收藏》2012,(12):18-19
5月12日,名为"明代绘画三百年"的海派美术馆藏明代绘画展正式开幕。作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私人馆藏之一,单就美术馆的名号亦足以彰显其在沪上收藏界的特殊地位。本次展品自元末至清初,凡50余件,囊括吴门沈文、江夏小仙、新安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