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4篇
教育   792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刘霞云 《学语文》2007,(4):54-54
雨,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早在宋代以前的诗赋中为表达人们或喜或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而出现了,可真正将"借雨托情"这一文学创作手法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还属宋代了。这大概缘于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和当时繁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导致的。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宋词中近乎百分之九十多的词作都表达了难以排遣的哀伤愁  相似文献   
32.
宋代词人对风情有独钟.往往惜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离情别恨,可谓“风”情万种,了解诗人借风寄寓的情.对欣赏宋词不无裨益一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33.
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34.
簪花是宋代一种重要的宫廷礼仪活动,宋词中对此多有描述。作为一个出现频次较高的意象群体,簪花有着丰富而特殊的文化内涵。其中,在佩戴、装饰以示喜庆这一基本意蕴基础之上延伸发展而来的辟邪趋吉,渴求长寿及科举及第等深层文化意蕴尤其引人注目,这大大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内容,使宋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突出地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5.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唐宋词中的抒情形象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出现在作品中的抒情主体也大致经历了晚唐五代、北宋和南宋这样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时代的情感需要。但是,词在兴起之时的抒情主体多半是女性形象或者是男子作闺音,根本不能满足时代情感宣泄的要求。于是,词人在作词的时候不断创新,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反映在作品中,抒情主体的发展演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6.
模因论为宋词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研究各种模因变体在翻译过程中的变异规律,从而掌握宋词中独有的中国文化底蕴传递到目的语中的途径,为大规模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诗词忠实地译出国门,使得目的语文化能深刻领悟到中国古诗词文化的独有魅力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37.
王中俊 《大观周刊》2012,(22):23-23,25
动静观念是中国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动”与”静”这两个概念的含叉,比通常物理学上所讲的运动、静止的含义要宽泛得多,复杂得多。如,变易、有欲、有为、刚健等都被纳入”动”的范围,而常则、无欲、无为、柔顺等则被纳入“静”的范围。宋词虽以婉约为宗,但是也不乏刚健之作,而且词中把动态与静态的美描写的淋漓尽致,使得动静观念在宋词中凸显的尤为传神.  相似文献   
38.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言情词是宋词的主旋律,具有百代不衰、陈香弥笃的魅力。长期以来,不知为何,人们总是讳谈言情,甚至以言情为低俗,殊不知,宋词的开山之祖柳永就是言情的大家。谈宋词,我们不能讳谈言情。那情爱的忠贞缠绵是现代开放的婚恋观所无法比拟的。无论哪类言情作品往往都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共性特征。就让我...  相似文献   
39.
宋玉的才气、遭遇、抱负等与宋词人自身的许多情形相吻合。当二者的心灵发生碰撞时,就使宋玉反复出现于宋词人的笔底。而对宋玉悲秋情绪的认同、对宋玉“美人才子”式理想型组合的企羡、对宋玉风流倜傥行为的向往以及对宋玉艺术创造本身的学习,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40.
宋代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对歌妓业的提倡,歌妓业因此特别兴盛。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句子长短自如,既受文人的喜爱,也备受歌妓的青睐。文人词在歌妓的演唱过程中得到了传播、完善,词人也在歌妓的反复演唱词的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从而导致宋词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