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汀州府地处万山之中,“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花继腊梅长不歇,鸟啼春谷半无名”宋朝汀州太守陈轩的这四句诗准确地描述了汀州的地理形势:千嶂之中,汀州府山峦迭翠,风光绮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府城四周沃野平畴,卧龙山踞城之北,“环境皆山”、“高城固壁”、“枕山临溪为城”汀州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闽西大地上。  相似文献   
33.
江西古代政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W"字形状,即秦西汉是高峰期,东汉为低谷;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高峰期,隋唐为低谷;两宋以后则是一个稳定的、连续不断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一直延续到今天。两宋以来,江西地区行政区划稳定,连续不断的发展是建立在全国性政治中心东移即由隋唐时期的关中地区移到东部更近海洋的平原地区,经济中心南迁即由黄河中下游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的基础之上的。两宋至清未,江西地区政区的发展既符合自然地理区划原则,也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口的地域分布相适应,因此呈现出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4.
鲍家树 《档案》2012,(2):25-28
尽管乾隆年间被誉为盛清时代的典范,不乏操守严、植品高的名幕,如汪辉祖、龚萼等.然而,就在这盛世之下,地方幕宾却参与弊政种种,严重影响政务的正常运转,有些行为甚至可以称得上极度的卑劣,如此大的落差和种种怪象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35.
明代山东为适应化民成俗和科举的需要,曾广泛设立社学。社学曾遍布乡村和大小城镇,虽然教学条件有些差异,但是每处社学都聘请至少一位有德才的人为社师,学校内主要以圣人的著述为教材,并制定有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它既为府州县学提供了大量合格的生员,又由于它存续的时间较长,覆盖的范围很广,对于当时的文化传播与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宫岩 《历史档案》2023,(2):110-114
<正>《明世宗实录》(以下简称《世录》)是全面记录嘉靖朝国家大事的编年体官方档案汇编,从隆庆元年(1567)四月到万历五年(1577)八月,历时10年编纂始成。清人徐乾学认为明代历朝实录中,“叙事精明而详略适中者,嘉靖一朝而已”((1))。明世宗通过“大礼议之争”,实现了以本生父母为尊的目的,但亦导致了君臣离心的后果。为了缓和与议礼儒臣的关系,鼓舞天下士人,明世宗作《敬一箴》,注解范浚《心箴》及程颐《视、听、言、动箴》(以下简称《四箴》),并令将以上诸箴及相关谕旨刻碑,于翰林院、两京国子监及各地府州县学建敬一碑亭存立。《世录》中有敬一碑亭的相关记载,涉及明廷敕建碑亭的经过及地方执行情况,但相关史事记载存在时间混乱、前后矛盾、史事错误等问题。本文通过他校、实录上下文校、理校等方法,对《世录》所记敬一碑亭的史事略作辨误。  相似文献   
37.
郑金月 《浙江档案》2008,(10):52-54
2007年10月到11月间,笔者有幸随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档案资源建设培训考察团赴德国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学习培训,参观了德国联邦档案馆和10多个州县政府档案馆、企业档案馆和大学档案馆,听取馆长们的介绍和德国马堡档案学院教授的授课,与德国同行座谈交流,第一次对德国档案馆资源建设情况有了直接的感受和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他们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38.
乡试小考     
陆路 《今日科苑》2007,(24):221
乡试,指科举考试中省一级的考试,似乎人尽皆知,其实这一定义,只能用来概括元明清时期的"乡试"。笔者在阅读我国古代文献时发现,在唐宋金时乡试是指州县一级的考试。  相似文献   
39.
王春龄,上虞县百官镇人,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民国二年(1913),一生游幕,虽名不见传,但为后世遗留近10万字信稿、公交稿、布告稿、禀稿、账册和收费规目等,还有几件游幕时使用过的随身物品,为研究游幕人活动及其政治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所留文稿和物品多在“文革”时被焚,仅少部分被保存了下来。残存的遗稿中,最早一份是清光绪二年。最晚一份是宣统二年,游幕地点在浙江省宁波(鄞县)、乐清、嘉兴(秀水)、海盐、诸暨(暨阳)和德清等地,文稿内容主要涉及县级政治运作、财政收支和游幕人生活等。  相似文献   
40.
正按语:清代漕粮征收与运输不断滋弊,朝廷虽时加清厘整顿,但治标不治本,以致层层相因,积重难返。嘉庆时期情形更为严重,沿途衙门勒掯使费陋规,旗丁运弁遂向州县需索帮费,州县转而向粮户浮收,岁益加增,民生日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道光皇帝即位后,欲图对内政积弊进行整顿,旋以御史王家相之奏,着手清厘漕务弊端,试图禁止州县浮收,革除沿途陋规,调剂旗丁津贴。两江总督孙玉庭等会议,均以帮费未能尽裁,沿途陋规未能尽革,浮收未能尽去,请将旗丁帮费计米津贴,沿途陋规照旧有之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