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西晋太康时期,诗风崇尚典丽华美,诗中写景之句多是繁复绮靡,虽铺列锦绣,却了无生气。这一时期的诗人惟有左思,以其高旷的胸怀写出了风格和气质迥异于时人的诗歌。但是其诗中所表现出的玄思与玄学影响历来研究者鲜有论及,本文拟从左思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生活经历来探讨魏晋玄学思潮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力求揭示创作主体深层的心理底蕴及诗歌风格变化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22.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个类别,在汉魏六朝这一特定的大动荡时代,左思的《咏史》诗和陶渊明的《咏贫士》可谓是这一阶段咏史诗的突出代表,基于此,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故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和用典三方面对其比较。  相似文献   
23.
左思《三都赋》之所以轰动一时,引起洛阳纸贵,主要原因在于它强调全国统一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且特别注重思想化上的统一。完全适应西晋初年社会人心的需要。左思为自己的作品做了许多宣传工作,也十分有利于扩大《三都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当林黛玉接到宝玉由晴雯送来的绢丝旧帕时,不觉神痴心醉,觉得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她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研墨蘸笔,便写出了题帕诗:  相似文献   
25.
作为西晋重要的文学家,左思的生平和作品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因为关于他的材料较少,给研究造成不便。今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重新考证左思的名篇《咏史诗》的创作年代,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左思生平及时代背景,论证其诗非一时之作,而是成篇于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26.
骨气与词彩的矛盾是汉末建安至初唐时期诗坛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而锺嵘自始至终都力求以曹植诗骨气与词彩兼备的美学标准品评诗人,然而诗坛的实际却往往无法兼美,锺嵘对某些诗人的具体品评与其诗歌史地位的认定也由此而产生分歧,遂导致了左思"虽浅于陆机,而深于潘岳",但左思在《诗品》中的诗歌史地位却不如潘岳的结果。"深"、"浅"之评不代表品第之优劣,"深"之内涵为词彩繁密,略有芜漫之嫌;"浅"之内涵为词彩简省而行文洁净,有气骨柔弱之弊。  相似文献   
27.
学界历来对刘基《郁离子》的命名阐释均不正确,实际上《郁离子》之名出自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考之刘基的生平与创作,这是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28.
《三都赋》的撰写和修订是左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他大约从移家洛阳就正式开始这一工作,先从事《蜀都赋》和《吴都赋》,到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平吴时又匆匆加上《魏都赋》,形成完整的初稿。他请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此后他又花十多年的时间加意修改,他拜访张载和陆机,又求为秘书郎,都是为了进一步搜集信息,帮助修订。到元康六年(296年)告一段落,得到张华的高度评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洛阳为之纸贵。于是先后有张载、刘逵、卫权等人为赋作注。这些序、注曾经有人认为完全是左思本人的炒作手段,但并无确证。  相似文献   
29.
左思在魏晋文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他的《咏史》八首开拓了咏史诗的题材,借咏史以抒己怀。在其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思想变化和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别是所表露出的自信、自悲和自欺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呈现给大家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30.
咏史诗应处理好史实和作家自我的关系。班固诗概括史传,建安诗以史见性。正始诗寓理于史,左思诗借史咏怀。通过考察汉代至西晋咏史诗的发展状况,可以归纳为两大特点:一是由客观叙史到抒发个人情怀,二是作家对史料的艺术改造越来越自觉。汉代至西晋实为古代咏史诗重要的发展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