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左联东京分盟留日诗人诗歌创作活动为参照,将20世纪30年代左翼诗歌现代性追求放置在域外文化空间作初步梳理,从域外语境下的集体性想象、译诗与日文诗的艺术创化、诗学精神的域外延伸等方面,论证左联留日诗人新诗现代性建构所做出的实践探索。特别关注中日左翼诗人及东盟盟刊与日本左翼刊物的互动,由此对左翼新诗现代性的域外探索做出更为客观的理解,以全面认知左翼诗歌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52.
一目 《出版参考》2009,(3):M0002-M0002
夏衍,浙江杭州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9年参加左联。1949年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帘等。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杂文、随笔集《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等。  相似文献   
53.
《北斗》是丁玲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作为左翼文学的阵地,它在严酷的文化专制下巧妙运用各种斗争策略,指引左翼文学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下争取发展空间并广泛扩大影响;同时,它努力繁荣创作,指导左翼文学创作逐步走向繁荣;《北斗》还积极指导左翼文艺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它犹如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上的北斗星,为繁荣和发展左翼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4.
从1931年5月至1934年1月的三年时间里,瞿秋白是“左联”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首先,作为党内首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瞿秋白为中国左翼文坛译介、输入了一系列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对纠正“左联”时期相当一部分左翼作家中存在的把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机械等同起来的“左”倾错误,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其次,瞿秋白与包括鲁迅在内的大批“左联”作家亦师亦友的革命同志关系,以及他参与起草的“左联”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创办的刊物,扩大了左翼文学的阵地,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使“左联”逐渐摆脱了“左”倾路线的影响,开始走向成熟,标志着“左联”的“一个旧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55.
马子华与“左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子华是三十年代参加“左联”的屈指可数的云南作家之一。他对左翼文艺运动作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在创作方面取得了为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优秀乡土小说作家的称号。本文多侧面地阐述了马子华与“左联”的关系,旨在对马子华的创作道路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6.
今年是老革命家夏征农106岁的寿辰。熟悉夏老的人都知道,夏老不仅是一个养生有道的百岁老人,同时也是一个革命老人和文化老人,他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加入过"左联",经历过"皖南事变"等。解放  相似文献   
57.
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报告文学而言具有特殊“创世”意味。经由“左联”努力,此期完成了“报告文学”的概念引进、边界框定、主题阐释和三大具有“原型”特征的递进式文本创作路径。鲁迅的介入,尤使30年代报告文学写作拥有了某种“神话”色彩。从总体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上看,30年代“报告”思维更多地表达了报告文学的原始生命情态和更趋本真的价值追求,因而创造性地开启了我国报告文学的话语方式和表现范围,推动了此后报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8.
近十年来学术界对“左联”的历史评价、新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方向、创作成果、重大论争以及历史资料的一些考证情况,分别作了回溯、分析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59.
左联研究界,戴望舒作为或曾经作为左联作家的身份从未得到充分认可。戴望舒曾被冯雪峰引上左倾之路,参加左联是他的无产阶级革命倾向最明显的表现。参加左联前后,他阅读、研究、创作、翻译、传播了大量革命著译。但在行动上,他与左联不即不离甚至没有了下文。他更加关注的与其说是革命文学,还不如说是文学革命。他本来同情左翼思潮,但他在诗歌艺术追求上与左翼理论家背道而驰,在受到左联诸公的辱骂后,不惜与他们笔战,最后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60.
"左联"成员是一群身无长物的知识分子。他们依靠手中的笔谋取生计并影响社会。为了将他们呐喊的声音传递到民众中,他们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同人刊物,并通过各种人脉关系走向公共媒体,同时利用电影、戏剧和工人夜校等形式作为传输思想的管道。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他们开拓出了无处不在的表达空间。与无处不在的表达空间相比,"左联"由于其倾覆既有社会秩序的主张和与中国共产党之间非常明显的联系,使其无法见容于国民政府,这就导致了它的成员不得不活动于地下状态。这样的活动状态使"左联"知识分子无法在上海社会构建起正常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