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黄尊严 《历史档案》2003,1(4):97-102,106
石建国先生在《陆征祥与巴黎和会》(见本刊2003年第1期)一文中,针对史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或轻或重的“贬陆褒顾”倾向,对陆征祥在巴黎和会中的表现及作用发表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这对于深入探讨及客观评价中国代表团及其主要成员的在会活动不无裨益。但石文的许多结论,笔者却不敢苟同。现就关键之处,缕析辩之。  相似文献   
42.
石建国 《历史档案》2003,3(1):114-118
巴黎和会,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参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的研究。但是,由于占有的资料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反映出存在着或轻或重的“贬陆褒顾”的倾向①,究竟陆征祥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如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全面、客观的去认识,不能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43.
<正>1931年日寇侵犯我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抗日名将吉鸿昌被安排远赴海外游历考察,他路过比利时的鲁汶(Louvain)时,为鲁汶大学图书馆曾在欧战时为战火所毁坏而痛心。他说:"罗文大学最著名之图书馆亦于此时付之回禄。在巴黎和会中虽规定由德国赔款偿书,以后并由美国慷慨捐资,面目已复旧观,惟内藏古籍多属非用金钱可购之物。欲图恢复,绝不可能。近代战争破坏力之伟大,思之令人心痛……兵凶战危,即不得已而用,亦当对于生命财产及在学术历史上富有价值之古迹,尽量的避免破坏,此则凡我武装同志所当注意者也。"(吉鸿昌:《环球考察  相似文献   
44.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解决山东问题时,英国充当了日本的帮凶.英、美、法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英国不仅未从日本得到回报,相反,巴黎和会后其在山东的经济利益和在华地位却继续面临日本的公开挑战.  相似文献   
45.
在历史阐释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部分历史面目展示给学生,以此为载体发展他们的历史素养,“用教材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而要做到“用教材教”,没有历史阅读的支撑是无法做到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有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真正使教材实现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真正使文明史观落实到各个细节。本文试以《巴黎...  相似文献   
46.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必然的,只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望值过高,因此失败感尤为显得强烈。其实,巴黎和会中国还是有收获的,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7.
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政治思潮,它的产生是依赖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国内经济和社会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议会民主制的软弱无力和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恐惧是意德两国法西斯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要求,擅自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的惨重失败给为“公理”而欢呼的中国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在五四运动和中国人民的抗议和支持下,驻巴黎的中国代表团为维护祖国主权,于6月28日下午向巴黎和会递交了拒签和约的宣言。中国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影响。首先,使日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不断向各大国施加压力,最终达到了各大国共同对付中国的目的。虽然日本已经通过军事占领攫取了原德国在…  相似文献   
49.
“山东问题”,是指日本于1914年借对德宣战之机强占山东胶州湾及胶济铁路的归还问题。巴黎和会不但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反而作出了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决议,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拒签对德和约,此问题遂成为悬案。  相似文献   
50.
中国代表团及其主要成员在巴黎和会中的表现,国内史学界的评价存有若干歧意。本就存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考证辨析,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