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6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9篇
教育   9458篇
科学研究   493篇
各国文化   75篇
体育   449篇
综合类   622篇
文化理论   82篇
信息传播   124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794篇
  2013年   674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892篇
  2010年   839篇
  2009年   785篇
  2008年   843篇
  2007年   760篇
  2006年   594篇
  2005年   570篇
  2004年   605篇
  2003年   586篇
  2002年   557篇
  2001年   457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我以为,能聆听学者专家的讲演,是无比幸福、无比高尚的,是一种享受,非常美好的。“上图讲座”让这种美好越来越多,让越来越多的人聆听演讲,享受幸福,享受美好。  相似文献   
92.
寻找家园     
读高尔泰的这本《寻找家园》.常常惊讶于其文笔之好,灵气飞扬.五彩缤纷。写他在江南小镇高淳县淳溪镇的童年生活,像传统的年画那样鲜括,明艳.仿佛一伸手.便可以触摸得到。绘画出身、在美学上自成一家的高先生,有用画面讲故事的特殊才能.于是那些晦涩的经历,变成了清晰如画的场景——有人在说话,有人在发脾气.有人铁青着脸,就像看未经剪辑的片子。  相似文献   
93.
时代情绪、个性特质、湖湘化的传统共同造就了叶紫功利性的期待视野,其政治倾向性与其创作个性达到了完美的有机统一。本从艺理念、美学品格、小说诗学等方面论述了作家后期创作的拓展与俄苏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只是简单的影响和借鉴,而且是在相同思想基础上的共通和响应。  相似文献   
94.
林玮  谭苑芳 《出版广角》2018,(10):14-16
传统文化在出版领域的创造性转化表现为向下传播、向外传播和全域传播三种价值形态,分别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现象.出版领域实践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应着力推动其多重主体、多维传播的融合,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全面、深刻地融入当代生活,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家园的社会美学治理.  相似文献   
95.
96.
凭借着平民化的视角、故事性叙事方式、诗意化的语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2012年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该片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及蕴含在美食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尽管是以吃为主题,但该片的视角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食材的烹饪技巧上,而是在呈现美食、发掘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从人文角度去解读普通中国百姓的人生百味,引导观众认识理解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变化.该片所彰显的美学魅力和价值,给观众带了极高的审美享受,同样也引发了纪录片美学特征新一轮研究.  相似文献   
97.
赵敏秀 《东南传播》2018,(4):129-131
美学赋予了广告可以无意识吸引受众进行消费的手段,二者的结合,使得美学具有目的性和主动性,而广告获得了艺术审美意象。广告美学所构建的"迷惑"无形中激发消费者欲望,从而完成刺激、注意、兴趣、购买整个消费行为。跨界广告是社会资源的多重开发和整合的表征,从美学层面,跨界广告通过对视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融合和扩展的美学特征,其背后美学机制指涉的是过时商品和品牌的复兴以及广告商为激发消费者深层欲望所构建的消费艺术。  相似文献   
98.
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
用哥德尔定理解读美本质,以逻辑推理方式,论证了没有千古不变的美本身,确证了美本质的开放性及美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0.
陈抟是宋代蜀学美学草创阶段的重要人物,对蜀学以及蜀学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拉开了蜀学美学的理论架构。首先,他的美学本体论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但与后来的苏氏蜀学美学一样以"道"为本。其次,在道器、道技关系上,陈抟调和了它们间的对立关系,为器、技留下了生存空间,彰显出蜀学美学的包容精神。这正是蜀学美学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再次,陈抟既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的工夫,又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后的境界,为"醉"在苏氏蜀学美学中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