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1篇
教育   309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01.
桂学最早是100多年前由康有为提出的,1894年他在桂林写的《桂学答问》和《桂学答问序》可视为桂学的先声。桂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桂林学,广义是广西学。界定桂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处理好与广西文化研究和壮学研究的关系,明辨异同。  相似文献   
102.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救国图存,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并且身体力行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教育思想中,不乏对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的成分。变科举、兴学校、学西学是其维新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万木草堂办学是其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教育理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3.
从《广艺舟双楫》与《孔子改制考》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激变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表征,就是手法之激越,甚至多有武断、绝对、失真之处,为人所非议;再就是变革思想的一贯性,无论是《广艺舟双楫》时期,还是之后的《孔子改制考》时期,其一致性昭然;至于其理论基础,则来自于公羊今文经学。需要指出、强调的是,学界对康有为变革手法之激越甚至绝对化多所贬斥,乃是着意于形而忽略了质,若从激变思想立意,则当有助于准确解读其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4.
刘萍 《湖北档案》2010,(11):44-45
康有为,185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字广厦,号长素。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第一次上书清光绪帝,建议变法,提出改良主张,以图国强。1890年至1893年间。康有为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1300多位举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相似文献   
105.
历史上的宣南地区,大体上指北京市原宣武区的管辖范围.这里是一块宝地,有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才蔚起、俊采星驰.大批著名的诗人、学者、政治家、艺术家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活动过.宣南地区没有北京皇城内的宫殿巍峨、楼阁辉煌,也没有西郊外的水木清幽、园林秀色.这里地处湫隘,房舍简陋,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由于荟萃了大批历代的文化精英,留下了许多可资观览、可资纪念的种种痕迹.会馆、庙宇、戏楼、书肆、园林,有文物价值的占迹胜景,可说触目皆是.诚集粹京师文化之精华.  相似文献   
106.
“三世”说在康有为的思想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其确立大致经历了戊戌前的侧重“三统”再到“三统”“三世”并重,戊戌后再进一步强化对“三世”的强调;内容亦从戊戌前简单机械的“三世”说发展为戊戌后的吸纳了“三统”在内的“三世三重”。强调重心从“三统”向“三世”的转移,是因为戊戌前要打破“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强调要变易;而从简单的“三世”发展到“三世三重”,不仅与增强“三世”说理论的解释力相关,而且还与其可能反对革命派相关。  相似文献   
107.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段痛史中国近代的历史是段痛史,让人伤心、痛苦,咬牙切齿的事儿,一个又一个,挨打、割地、赔款,没完没了。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近代史的时候,多  相似文献   
108.
康有为(1858—1927年)因维新运动和学术成就而成为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他以纵横奇逸之笔,实践了"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的理论,成为近代颇具  相似文献   
109.
康有为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地把西方的大中小学的学制介绍进来、并主张立即在中国推行这一新型的教育制度的理论家。育才与救世是其引进西方教育思想的双重目的;他制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学纲;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他走在推行西方教育制度实践的前列。  相似文献   
110.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戍变法后又号更生,广东南海县人。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康有为虽然主要不是以一个报人而名垂青史的,但是,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却有重要地位,从1895年《万国公报》创办到1917年《不忍》杂志的复刊,康有为的报业活动长达23年之久。他一生亲自创办的报刊在7种以上,如著名的《时务报》、《知新报》、《清议报》等。康有为的报业活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不是作为某一家报刊的经理和主笔从事具体的办报工作,而是作为统帅者,从事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的领导和指挥活动。因此,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