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1篇
教育   309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梁启超17岁参加乡试,即成了举人。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1898年9月,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匆匆逃亡日本,李惠仙只得避居澳门。第二年秋天,粱启超将家人接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32.
刘萍 《档案天地》2010,(3):29-31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58年生。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以图国强.提出了改良主张。1890年至1893年间.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1898年。与梁启超、谭嗣同等首倡维新.向光绪帝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33.
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对“公车上书”,  相似文献   
34.
1900年初至1901年末,逃身海外的康有为寄寓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槟榔屿一带。其时国内政局风云变幻,顽固派势力日张,维新变法的政令、措施尽遭废弃,而义和团运动及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危难之中。康有为坐困愁城,徒呼负负,其间创作了诗歌147首,后以其居于槟榔屿时的寓所"大庇阁"为名结集,是为《大庇阁诗集》。通过这些诗文,可以分析当时康氏忧愤时局、怀念旧友的内心思想及其情感。  相似文献   
35.
康有为与目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末"国命危砧",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康有为,发扬古典目录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武器,扬变法启民智,构建了"参采中西"的目录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36.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末“国命危砧”,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康有为,发扬古典目录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武器,扬变法启民智,构建了“参采中西”的目录学新体系。康有为为推进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自觉地以目录学为武器。对开创我国近代目录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代表作是:《新学伪经考》和《日本书目志》。  相似文献   
37.
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因为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现在的佛山市南海区),而被叫做康南海,110年前发生的戊戌变法使他踏上流亡之路的同时也使他名难青史。另有一位南海出生的历史人物张荫桓,因为参与那场功败垂成的变法几乎掉了脑袋,侥幸多活了两年,到1900年还是被慈禧太后下令杀了,《清史稿》虽然为他立了700多字的一篇传,但时于他的惹祸上身、惨死结局缺乏详实交代。  相似文献   
38.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萌芽期 学堂乐歌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基础.晚清"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加强调音乐对思想启蒙和国民改造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9.
本文刊布了作者在清档及未刊稿本中,搜集整理的康有为于甲午战争后至戊戌变法之前,代御史王鹏运、杨深秀、陈其璋草拟的七个重要条陈,并考证条陈内容以及呈递过程。在清代历史上,为他人捉刀草  相似文献   
40.
以往围绕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是否扮演领袖角色的争论存在两个盲点:一是狭隘地把维新变法运动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未予注意这场运动在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层面上的意义以及康有为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二是局限于从康有为的具体职务和政绩来分析他的影响和角色,未能看到这场运动所处的新的时代背景,康有为已经学会了运用作为"第四种权力"的报刊媒体、建立政党性质的学会以及援引国际外交力量等现代政治斗争工具为自己的政治实践服务。这些新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影响了现实的政治走向,是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能够扮演领袖角色的重要助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