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1篇
教育   424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新媒体提高了草根民众的社会抗争能力,但是随着抗争客体对新媒体的不断适应及其反制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加上新媒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自身局限性,草根民众的集体抗争焦虑并未因新媒体增权而得到根本缓解,以致"流言"作为社会抗争的畸变形式大量出现。"流言"具有制衡强权,迫使执政当局回应和处置抗争民众利益诉求的积极作用,但它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也是异常明显。然而,各级政府及其主政者不应过分强调"流言"的负面影响,而应看到"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意民情,构建和完善制度性民意表达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以此才可有效抑制"流言"的大量生成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2.
《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对阶级阶层分析是其精髓和亮点.以往对《共产党宣言》中阶级和阶层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政治和哲学层面,鲜见从认知层面进行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和阶层的论述,借用力量-动态图式解读《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到的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力量对抗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3.
生存伦理是美国政治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在研究东南亚农民问题时所使用的分析性概念。斯科特认为,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所追求的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与东南亚农民相异,我国的农村教师更多地追求的是较低生存风险的"稳定第一"原则。此外,基于"稳定第一"原则的生存伦理对于农村教师而言主要是在道义经济和道德观念的层面上适用。从道义经济层面来看,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就是使自己在当地能够维持一种类城市人的生活模式和相应的生活水准;从道德观念层面来看,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就是使自己与其参照人群相比时能够做到相对公平的"同工同酬",避免出现与他们过于悬殊的收入、声望等落差。当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受到威胁时,农村教师多采用"日常反抗"等形式进行生存抗争。  相似文献   
104.
秦宇霞 《科教文汇》2008,(36):244-244
蒋玉菡是《红楼梦》中唯一的男性职业优伶,尽管他的出场不多,但形象丰满,面对不公的命运,始于抗争终于妥协。这是蒋玉菡的悲剧性,也是生于末世的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正是曹雪芹对于身处末世的命运思考。  相似文献   
105.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主人公爱米丽应被作为独立的悲剧主角来看待,而不仅是时代、传统及社会制度的被动牺牲品。在这一形象上,福克纳寄托了他深厚的悲悯情怀,并赋之以深刻的内涵。他通过爱米丽的一生,揭示了"人"生存的困境,颂扬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表明了福克纳对人类前途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06.
发表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鲁迅于文中对拜伦、雪莱、普希金等7位摩罗诗人的思想与创作进行了描绘.本文立足于"摩罗"词源的追溯,借以了解鲁迅高扬"恶魔气质"的缘由及鲁迅与摩罗诗人思想的契合处:树立抗争意识,争取抗争权利,在抗争的行动中获取自由独立;同时分析鲁迅呼唤之"精神界之战士"所具有的内涵要义.  相似文献   
107.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花园书》中女主人公双(Swan)的心路历程.双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澳大利亚移民,她生活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一种痛苦的边缘化的生活.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用在文学作品中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在该作品中,"双"不仅是女主人公贺双的名字,而且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残酷的现实中进行的自我反抗和灵魂的反抗,并最终升华为双重反抗,肉体和灵魂终获自由.  相似文献   
108.
妇女抗争是妇女解放最为直接和普遍的表达形式。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妇女抗争主要渊源于战争所引发的社会环境变迁,不仅具有领域宽泛化、手段多样化、形式隐性化的特点,也表现出曲折反复的复杂面相,体现了妇女解放力求在公共和私人需求、国家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9.
唐末诗人罗隐,少有才学,想通过科举走上仕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他生不逢时。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科举考试已徒具形式,一般寒士很难及第。罗隐连考十次,最终还是名落孙山。他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了许多“落第诗”,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控诉了科举的罪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可以从中认识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  相似文献   
110.
以1989年为界,中国的社会冲突经历了由知识精英主导的进取性争权活动到由工农为主体的反应性维权抗争活动的转变。知识精英的争权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在民主和法治的旗帜下重构社会价值和政治体制;工人和农民抗争活动以具体的经济利益及其他合法权益为诉求目标,其显著特征是“以理维权”和“以法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