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社科法学是中国的本土概念,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范式。合理性基础是中国社科法学出现的原因,直面挑战、实现价值证成是中国社科法学存续下去的关键。中国社科法学需要坚守法学学科本色;明确其他"社科"与"法学"的边界;克服外来研究方法与生产本土知识的矛盾;以全新的视角建构自身独特的概念工具与话语体系,求得学科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52.
本文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在各种自然宗教和现代宗教均有广泛的表现。文章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对此论证,认为其原因是:1.宗教教义的哲理明确、深刻;2.宗教教规的条例严格、具体;3.宗教教团的成员学养深厚;4.宗教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5.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崇高、权威。各种原因之根本,是宗教具有丰富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53.
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成语都是我国固有的,哪里来什么进口的成语呢·其实,的确有很多的外来成语。这些外来成语主要有三个来源:佛教、基督教和外国文学作品。来源于佛教的成语有:盲人摸象、现身说法、昙花一现、聚沙成塔、恒河沙  相似文献   
54.
柏正生 《教师》2011,(3):94-94
李白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诗歌创作者,其文学作品清新雅致,恬淡自然,浪漫豪放,其创作思维独特,不仅把道教教义作为创作素材,彰显出个人风范外,还把道境个人理想,视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5.
法学教育的宗旨是培育具有法律信仰、人文情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职业素养的法律人。当代的法学教育是教科书法学模式,与法学教育的基本理念相悖,需要在新的价值理想追求的关照下重建。  相似文献   
56.
徐贲 《学习之友》2013,(11):14-14
今天,绝大多数人不再盲目地接受来自传统或宗教、政治教义的信仰,而是用理性来思考和判断信仰的内容和合理性。 在西方,人们一般是在宗教信仰的意义上说“信仰”,而在中国,人们大多数是在伦理和道德的意义上说“信仰”。这两个意义上的信仰虽然不同,但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57.
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图录》中公布了一篇题为《天主教教义》的文献,目录编者认为作者为“利玛窦”。本文对这篇文献的内容,作者做了初步研究,认为从内容上说此文不是天主教教义,而是传教士抄写的一篇佛教经文;从作者来看,也不是利玛窦,而很可能是入传传教士孟三德或麦安东。该文献长期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无人问津,但作者认为1999年该文献已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公布,不论作者是谁,以及该文如何传入中国国家图书馆,它在中国天主教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应引起学界注意,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8.
李国兴 《武当》2000,(10):46-48
侠门认为:无论是道教的内丹运炼,还是佛教的禅定修持,都是为了达到“六根互用”和“八识归元”的致虚境界。只有在致虚境界中,才能开发元神,凝结成象;才能明心见性,达到极乐的彼岸。两教教义和气功修持的途径虽然各异,但殊路同归,均是为了达到开发先天本性(元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59.
王淼 《湖北档案》2011,(12):39-39
1897年.薄复礼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个瑞士人家庭。当时基督教在英国影响很大。薄复礼从小便受到基督教义的熏陶,从十几岁起便经常参加教会的活动。1919年,22岁的薄复礼向一个教会组织“中国内地会”提出申请,要求到中国去工作。1923年春,薄复礼被教会派往中国西南的贵州,在遵义城的一个教堂任教士,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  相似文献   
60.
李晓斌 《科教文汇》2011,(31):82-85
英国小说家C.S.路易斯(C.S.Lewis)的经典奇幻小说《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为英美儿童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20世纪50年代陆续出版后,随即掀起世界范围内的儿童文学的阅读狂潮。即便到了21世纪,其魅力随着纳尼亚传奇系列电影的发行和上映有增无减。除去小说本身的富于想象力的文学魅力不说,笔者认为《纳尼亚传奇》不仅仅是奇幻小说,它更承载了丰富的基督教教义。尽管基督教题材出于宗教的原因,本身显得沉重而严肃,但C.S.路易斯以易于儿童读者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他们传递了基督教教义。本文挑选《纳尼亚传奇》系列小说中的一册《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来解读小说承载的基督教教义:自我牺牲(self-sacrifice)、重生(resurrection)和救赎(rede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