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7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开创了举办国际版权推介会的先例,去年,成功举办了“彩乌鸦中文原创系列国际版权推介会”,部分作品向日本白杨社及台湾地区输出了版权。今年,他们则选择中国当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晓玲叮当的作品重点向海外推介。  相似文献   
82.
本刊讯如今反映青春校园,追忆过去时光的青春回忆类作品风靡图书市场,近日由新华先锋强势携手吉林出版集团公司推出的主打温情的《橘生淮南·暗恋》在晋江原创网连载时场面空前火暴,在晋江拥有无数粉丝;在一向以严苛犀利著称的豆瓣创下了青春文学作家最高的评分记录。  相似文献   
83.
陆苗 《语文知识》2016,(6):75-79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  相似文献   
84.
新闻月评     
◎儿童文学不是小狗小猫据《解放日报》2006年3月31日报道,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儿童文学不是小狗小猫,不是消遣品,笑声过后就结束了。在看似简单的故事的背后,有着思想和理性的支撑,那才是儿童文学的灵魂。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打动人,它就像一根蜡烛,照亮了孩子的内心。  相似文献   
85.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叶圣陶(1894-1988)是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他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86.
《苦闷的象征》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该著所倡导的文艺观的浸润和启发,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以《苦闷的象征》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文学作家主要从“苦闷”主题的书写、现代意识的吸纳、象征主义的运用三个方面吸纳了该书的核心观点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87.
梅子涵     
《顽皮娃娃》2008,(17):F0004-F0004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为上海师大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研究生导师、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生动讲述人、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倾力推进者。经典作品:《阅读儿童文学》、《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系列、《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李拉尔故事》系列、《我的故事讲给你听》、《警察游戏》、《浪漫简历》、《双人茶座》……其中《女儿的故事》获全国儿童文学奖,《李拉尔故事》系列获北京优秀儿童读物一等奖。  相似文献   
88.
掌门人档案:儿童文学作家,著有儿童读物四十余种,五百余万字,以幽默风趣,意趣兼得、微言大义的独特风格深受小读者喜爱,被亲切地称为“秀逗大哥”。所著女生派幽默小说系列《小丫俏皮girl》《花花木兰》,男生派幽默小说系列《臭小子一大帮》风靡当代校园。  相似文献   
89.
天使在身边     
《广东第二课堂》2011,(10):44-45
“绝佳拍档”是儿童文学作家商晓娜在对小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和深人了解的基础上创作的最新儿童成长小说系列,这个系列的主角是一对名叫马一左和马一右的双胞胎男孩,作家商晓娜围绕着这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孩,写出了他们在家庭和校园里的精彩故事,写出了他们迥异的性格和各自丰富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90.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诗界的革命取消了传统诗歌样式的合法性,白话新诗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诗歌。"五四"白话倡导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拒绝传统的偏激,使其"发难者"的理论倡导与具体创作者的写作实践之间存在着不短的距离。大多数新文学作家在理性上认可新诗的合法地位,但在个人情感上仍难以忘怀于旧体诗词的书写。新诗与旧诗的共存状态,不仅有外部环境的推动,而且是诗歌内容、形式、语言等本身的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