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7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486篇
科学研究   153篇
各国文化   109篇
体育   161篇
综合类   370篇
文化理论   70篇
信息传播   44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389篇
  2014年   968篇
  2013年   625篇
  2012年   707篇
  2011年   1046篇
  2010年   904篇
  2009年   903篇
  2008年   1003篇
  2007年   721篇
  2006年   609篇
  2005年   476篇
  2004年   422篇
  2003年   458篇
  2002年   409篇
  2001年   341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5 毫秒
71.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感情,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诗歌借助书法,与绘画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映生辉,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成为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题画诗源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学术界持北宋者居多,也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但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杜甫就曾有许多咏画诗,被后人认为是题  相似文献   
72.
郁达夫先生在其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唐朝那位诗人是谁?其绝句全篇如何?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江南冬景如此迷人,让诗人"胸襟洒脱""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文中透露了"机密",就是江南农村冬天白雨飘飘的"悠闲"境界!可见生活在境界中与不生活在境界中,其感觉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73.
正古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漫步于诗的花圃,你会发现每朵花都很美,耀眼夺目。中华古诗词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同时,古诗词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同学们可以借鉴古诗词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就举例为同学们分析,希望对同学们写作技巧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4.
韩青惠 《辅导员》2011,(18):9-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人才选择,鼓励个性化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那么,在各地各校具体的教育实践层面上,如何体现多样化人才观念?无疑,选择和路径也是多样的。"诗意"与"诗教",这是山东省济南汇文实验学校的选择。  相似文献   
75.
在人教版九年制初中语文文言课文所包含的词汇中,文言虚词相对较少。意义较为单一、固定,词义较好把握。这样一来,理解实词词义就成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这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引申会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另外。还有假借、转注等用宇法的作用以及词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的改变等,这些都增加了词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6.
南朝玄言诗批评有别于两晋之时提出的"韵灵旨清"的审美标准。檀道鸾、沈约、江淹、刘勰、钟嵘等人物的批评,并非从其审美标准而言,而渐有以宗《诗》的儒家诗学标准评价玄言诗,且梁代前后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77.
宋亚清 《成才之路》2011,(24):13-13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显然,在文言文教学中强调的是"读读,背背,了解文言课文大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读——说——点——练"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8.
朱虹 《语文知识》2015,(5):51-52
教《涉江采芙蓉》一诗,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一,《古诗十九首》所处的时代特点尤其是文学思潮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其二,《古诗十九首》里的诗歌对《诗经》和《楚辞》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也就是说,要理解八个字:蓄势而发,直追风骚。否则解读就不算到位。下面谈谈自己教这首诗的体会。  相似文献   
79.
钟冬梅 《兰台世界》2016,(18):145-147
《吴山萝诗存》是由黄山书社出版的著名学者吴孟复的诗集。吴孟复作为学术大家,倾心于旧体诗写作,其作品生前就广为传布。从个人档案价值、时代史料价值、诗学文献价值、文学档案价值四个方面对《吴山萝诗存》的档案史料价值进行探讨,对该诗集的传承与推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明代胡应麟曾称赞杜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诗薮》)此语可谓精当,的确抓住了杜诗的特点。杜诗不是那种低吟浅唱的纤弱,不是那种不着边际的散逸,而是呈现出一种雄阔气象,挫万物于笔端,收江山于心底,是一种阔大、一种雄健,具有极大的涵盖面和冲击力,表现出一种壮美,甚至带有一种悲剧色彩。他的视野是广阔无垠的,他的声音是振聋发聩的,他的力量是横扫千军的,给人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地震。《杜甫诗三首》写于晚年的夔州时期,笔力纵横,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