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7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486篇
科学研究   153篇
各国文化   109篇
体育   161篇
综合类   370篇
文化理论   70篇
信息传播   44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389篇
  2014年   968篇
  2013年   625篇
  2012年   707篇
  2011年   1046篇
  2010年   904篇
  2009年   903篇
  2008年   1003篇
  2007年   721篇
  2006年   609篇
  2005年   476篇
  2004年   422篇
  2003年   458篇
  2002年   409篇
  2001年   341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9 毫秒
91.
沈荣 《考试周刊》2014,(59):34-35
<正>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优秀的诗歌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丰富的感情,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我校将诗文雅韵引进校园,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巧妙融入环境文化、课堂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之中,建构特色  相似文献   
92.
古代说理诗以其具体生动的形象生发议论的方式值得学习借鉴。该文结合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从三篇说理诗的赏析中得出以小见大、巧设比喻、言此意彼等说理方法,并以一篇学生的习作为例,评析反思了这些写作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3.
94.
琦君散文被视为台湾"闺秀文学"的代表,体现了"闺秀派"文学的艺术特点。琦君散文中穿插运用"口语式的絮语""书卷式的诗语""动态化的叙述语",文风朴实,语言疏淡清朗。  相似文献   
95.
正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文言文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很显然,如何打破文言文教学的传统局面,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及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成为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困惑,我深读了相关的著作,从而对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6.
关于“金灯花”在文学上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见江淹的作品《杂三言&#183;构象台》《金灯草赋》。自唐代金灯花开始入诗,到宋代发展至高峰,至明清以金灯花为题的诗作日渐稀少。金灯花因从佛经中来故其和佛教关系甚密,许多诗中以“曼花”指代金灯花来书写佛理。  相似文献   
97.
陈绍琴 《成才之路》2014,(19):57-57
正"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类似于"诗眼",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诗词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换句话说,就是"心中有,笔下无"、难以用文字尽述的情趣或隐含意味。针对不同的诗词,"秘妙"有时是一个字,正如"杨柳绿千里"的"绿"的意蕴;"秘妙"有时是一个词,恰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穹庐"的博大;有时它又是一个场景,如"日出江花红胜火"中那一片红得胜过火焰的江花;更有时,它不在字里行间,却在读者胸臆中。找准诗词  相似文献   
98.
中学文言诗文的阅读理解,最重要也最易被忽略的,是古人的名字。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找不到主人公的情况。不少学生只背得名句,却不知道诗是写给谁的。如果学生对古人的名字不甚敏感,不太熟悉,则读古文必不甚了了,甚至会闹笑话。名讳,也许与古代的遗俗有关,正因"讳名",所以不能随便"呼名"。与呼名相比,称字则是表示一种敬意。  相似文献   
99.
古人把离愁凝聚成美丽的诗行。长亭、杨柳、灞桥、美酒……或依依不舍、无语凝噎,或故作旷达、潇洒挥手,或凝视前路、忧心忡忡……每每吟诵离别的诗句,总能从其凄美的画面、难以言说的意境中体会到复杂、真切、凄美的别情,让人回肠荡气,感慨万千,回味无穷。虽然都是离别,但离别的人不同,离别的原因不同,离别的时间不同,离别时的心境不同,离别后的处  相似文献   
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编入课本时,编者对文章进行了删节,删去了"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前面的四段文字,删去了"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前面谈"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那部分文字。笔者以为,作为课文,为突出重点,将前面四段删去是可行的做法,但把谈标点一段删去,则似乎欠妥。理由有二:一是谈标点部分与谈暗示性部分一脉相承,删去,影响了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